【惜食培福】如何減少食物浪費

文/灃食蔬食季刊 |2022.04.27
2716觀看次
字級
圖/123RF

文/灃食蔬食季刊

全世界有1/3的食物,在離開農地或食品工廠後,並未順利抵達餐桌供人食用,但全球仍將近有8億人遭受飢餓之苦。此外,人們所浪費的食物,每年導致44億噸的二氧化碳進入大氣中,約占人類活動產生溫室氣體排放量的8%。究竟該怎麼做,才能減少食物的浪費?

減少食物浪費5方法

為何要堅持餐桌上不可以浪費食物?因為環境資源非常有限,如果不懂得珍惜資源,未來人類就無法繼續享有同樣的生活品質,也會對地球的生態結構產生嚴重的影響。但是,若能在日常生活飲食教育中,一點一滴地理解到珍惜食物的意義,並且傳遞給身旁的朋友們,透過形成良好的善循環,每個人自然都可以為永續地球盡一分心力。

 可準備保鮮盒或夾鏈袋分裝食材,依不同食物種類使用最適合的保存方式。圖/灃食蔬食季刊

1. 冰箱管理

首先,可準備保鮮盒或夾鏈袋分裝食材,依不同食物種類使用最適合的保存方式,像是葉菜類食材,可先用噴水後的紙巾或紙張包覆後裝袋;水果類的食材,可直接冷藏;吃不完的剩菜,等到手摸不燙時可裝入保鮮盒密封放入冰箱,但一般以不超過2小時為原則。

溫度是決定細菌生長速度的關鍵,因此食材不應超過冰箱容積的七到八成,並減少開冰箱的次數,注意不要在出風口下方擺放過多食物,避免冷氣循環不佳。按照這些原則,就能維持冰箱最佳效能,讓食物獲得更良好的保存。

2. 購買「格外品」

所謂「格外品」是指品質無虞、但不符合市場規格的農產品,常見的是體型過大或過小、賣相不佳等。儘管較不被消費者喜愛,但營養美味卻絲毫不減,而大多數農友都只能將其低價出售,或是在農地製作成堆肥,造成食物的浪費。若從長遠來看,大眾如果都只接受外表美觀、規格一致的蔬果,農友在耕作過程中容易傾向使用較高劑量或高毒性的化學藥劑去控制蔬果生長狀況,這樣無論是對土地環境或人體健康,都容易導致負面影響。如果消費者可以捨棄成見,不僅可以用行動支持農友進行友善耕作,也是尊重孕育食物的這片土地。

 所謂「格外品」是指品質無虞、但不符合市場規格的農產品。圖/灃食蔬食季刊

3. 永續採購

因為便利,大部分人習慣到超市採購,但超市所有商品都會有保存期限,為了不浪費,建議購買保存期限較近的,如此可降低超市大量丟棄即期品所造成的浪費問題。食物過了保存期限,是不是就會壞掉?台灣食品保存期限是由廠商自行設定,大多基於品嘗風味、食品安全或者是銷售的考量,但基本上,這些商品並不會一到保存期限就立刻壞掉。如何達成永續採購?建議多了解食物的特性和製造方式,選擇最不浪費的方式執行採購,以達到永續目標。

4. 控制分量

現代人大部分都食物攝取過量,其實可以效仿西方餐點的做法,一盤食物中就包含所有的營養素,用固定食器容量的方式來限制過量風險,這樣就不容易有剩食,也可以對環境更友善。
小家庭可以學習韓式料理法:將富含蛋白質的主菜丟進湯鍋,另外加入青菜、少量澱粉,用一鍋就搞定一餐所需要的營養素,也能夠有飽足感。此外,烹調過程中有些容易剩下來的食材,像是胡蘿蔔、馬鈴薯這類的根莖食物等,可以用來熬煮高湯,盡量讓每個食物都能充分被運用到,自然可以減少浪費。

 可以效仿西方餐點的做法,一盤食物中就包含所有的營養素。圖/灃食蔬食季刊

5. 自行種植

孩子不愛吃的蔬菜,除了透過烹調手法增添食物美味,也可以嘗試自己栽種。人類過去種植食物是利用天然光合作用產生,之後為了減少勞力獲得較多食物,改以石化肥料與殺蟲劑取代陽光。根據估計,目前能夠餵飽自己的方式,占每個人所造成的溫室氣體排放量1/5。若是親自栽種可食用的植物,細心觀察植物成長,不但可拉近人與食物間的距離,也能種出幾乎無碳足跡,同時又新鮮、美味營養的在地食物,也能在過程中,體認到每樣食材的得來不易。

 親自栽種可食用的植物,不但可拉近人與食物間的距離,也能種出幾乎無碳足跡的食物。圖/灃食蔬食季刊

蔬食革命現在進行式

全球疫情蔓延,改變了日常生活方式,也為餐桌帶來了明顯變化。植物肉、植物奶這些來自蔬食的變形,其實意味著人類正努力透過飲食的改變,調整身體健康、協助環境永續。世界已經不同了,餐飲業必須走出一條新路,蔬食料理就是未來趨勢。

大家所熟知的「周一無肉日」、「蔬食21天挑戰」等飲食運動,或以蔬食為主的運動明星紀錄片,都嘗試打破「吃肉才能補充蛋白質」的迷思,推廣植物性飲食的健康價值,鼓勵個人改變飲食模式。

台灣許多民間機構以及學校團體也嘗試讓蔬食選項成為常態,希望下一代從愛護地球的角度出發,培養不同的飲食習慣。灃食教育基金會曾經舉辦SUPER校廚大賽,鼓勵校廚團隊以「蔬食 」為主題,創意發想全新菜單,除了精進校廚烹調手藝,也期待孩子更願意去嘗試校園午餐中的蔬食料理,在吃進蔬食美味的當下,也為永續環境盡一分心力。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