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合唱之父 潛心民謠改編創作 搖嬰仔歌、丟丟銅仔 耳熟能詳 一生宛如台灣音樂史
【本報台北訊】資深作曲家、台灣合唱之父、榮星合唱團創團指揮呂泉生,三月十七日凌晨過世,享年九十一歲。他生前長居美國,去年曾為榮星成立五十周年,回台指揮。
呂泉生一九一六年出生於台中縣神岡鄉,是「台灣第一書庫」筱雲山莊主人呂炳南的後人。二十歲畢於台中一中,而後負笈東瀛,入東洋音樂學校鋼琴科,二年級因意外傷害,右肩脫臼、手指受傷,乃改修聲樂。
呂泉生作品以聲樂為主,回台後特別有心於民謠改編與創作,留日期間,利用返台展開民歌採譜的田野工作。經他長期採集編譜的台灣民謠包括「丟丟銅仔」、「六月田水」、「一隻鳥仔哮救救」、「快樂的聚會」(邵族歌謠)…等。
呂泉生對本土文化的關懷特質,影響他的音樂風格,尤其是福佬語歌曲,不僅充滿鄉土色彩,音樂旋律也多能與語言旋律相配合,既優美又好唱,常令人錯以為是民謠。他創作於二次世界大戰末期的「搖嬰仔歌」,「嬰仔嬰嬰睏,一暝大一吋,嬰仔嬰嬰惜,一暝大一尺…」,即是典型的代表。一九四五年六月八日晚,呂泉生首次在廣播中播放,由他的學生黃月蓮主唱的這首搖嬰仔歌,播出後,立刻引起極大的回響,由於當時二次大戰已近尾聲,對於很多被迫離鄉背井的台灣人而言,這首既溫馨又充滿關懷之情的音樂,帶來撫慰心靈的力量。
一九五七年接受榮星兒童合唱團創辦人辜偉甫邀請,擔任該團團務指導及指揮工作。而由於身為團長兼指揮,呂泉生一生所寫最多的當屬兒童歌曲與合唱曲。該團是台灣兒童合唱教育的先鋒,民國五○年代,在榮星兒童合唱團的帶動下,全國各地國小和兒童合唱團也紛紛成立,甚至當時很多父母,都以能讓小孩進入「榮星」為榮。
呂泉生投入音樂創作,超過半世紀寫作生涯裡,他的生命史幾乎無法與台灣音樂發展史分割。在音樂風格表現中,他凸顯的特色則是優美、純樸的民謠風,不僅為大眾喜歡並廣為流傳,同時也為台灣樂壇,建立了獨特的歌曲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