緞織物最早出現於遼、宋之際,宋以前中國沒有「緞」這個字 ,緞是一種先染絲而後織的熟絲織物。北京定陵明萬曆帝棺內,曾出土八匹織有方形及長方形小金龍的絲綢,係緞織物,明代緞類品種較多。明代文武官員常著補服,即在官服的前胸、後背加綴緞織物的「補子」,以區分官位的高低。
漳緞是一種產生於明代的緹花起絨絲織物,故宮博物院收藏較多,明晚期南京生產的一種金地蓮花牡丹雲龍漳絨,朱紅色絨毛挺立,厚約二毫米,紋樣由五爪龍、雲彩、蓮花和牡丹組成,具有明顯的明代特徵。狀花緞是明代流行的另一品種,明
《大藏經》上使用較多。結構複雜,多種色彩交織,顯示出有立體感的絨花紋。
另外,定陵出土的雙層錦上衣也是一種新的織物類型。比一般的織錦質薄、柔軟,花紋圖案布局豐滿,設色沉穩淡雅,富於裝飾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