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瞬凍生命的樂章》人人都可能成佛

◎陳宏 |2008.03.17
502觀看次
字級

有一位好友,舉出一則大家都熟悉的公案「考」我。

話說寺院的住持和尚,率領兩位徒眾,遊化歸來,要渡過一條小溪,平日有鄉民放置了一連串的墊腳石,供往來行人跨步通過,但此時溪水暴漲,師徒三人準備涉水而過。

這時和尚看到有一婦人,在溪邊徬徨失措,就問她:是不是要過河,婦人點頭表示:是的,和尚說

:「我揹妳過去」,在旁邊的兩位法師看傻了眼,心想:師父怎麼面對女色就破戒?兩位法師不敢議論,但心裡總難釋懷。

隔了半個月,師父跟徒眾交心談話,兩位法師終於一吐為快,他們問師父:「您教我們不要為眼花撩亂所迷,師父為何揹著婦人過河?」

和尚笑了笑說:「我是當時就放下了,你們卻背負了十五天。」

朋友問我:「和尚為何有那麼大的勇氣,去做這樣令人爭議的事,和尚的用心究竟何在?」我非當事人,高僧大德的學養,更是望塵莫及,不敢冒然逾越,不過據推測,約有四端:

一、佛門的修道人,看一切有情眾生,都當做過去父母、未來諸佛,所以在修道人心目中,完全出於一片虔敬,並無性別老少差異。

二、佛經上說,「不取於相,如如不動」,相是表相,取相就有分別,有分別就有執著。佛家所要求的是「外不著相,內不動心」。

三、佛門以助人為本,眼見婦人望河興嘆,面臨急難,豈能袖手旁觀?

四、「佛度有緣人」,「度」用現代的語彙來解釋,就是給予幫助,給予服務。佛門講的是結善緣,相逢即是有緣。

或許有人問,佛家不是講「無緣大慈」嗎?那麼無緣的人不度,又該何處去?

其實佛門是為「攝受眾生」而開,換句流行語就是──走向群眾,擁抱群眾,佛法設想的也很周延,「悉檀」「悉」是普遍、普及,「檀」是梵文,翻成中文就是「布施」。

布施分為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星雲大師慈悲為懷,在講道時,又增加了讚歎布施,其中以法布施為最。

佛在金剛經中曾說,集三千大千世界珍寶供養,也不如在經中,任選幾句偈言,受持奉行,為人演說的功德大。演是表演,屬身教,說屬言教。

悉檀步驟分明,待人接物,要使對方生歡喜心,等建立互信以後,再講道理。頗合儒家所說的「交淺不言深」。

佛是什麼?法是什麼?僧是什麼?佛者覺也,法者正也 ,僧者淨也,這些都是一念自性所本具,只不過被五欲六塵遮蔽而已。佛家是很好的教育機制,寄望人人成佛。(彭寬怡/記錄)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