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祖遶境報馬仔 裝扮勸人向善 江俊亮 |2022.04.14 語音朗讀 2136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北港迓媽祖」交趾陶中,最前端的「報馬仔」裝扮奇特。圖/記者江俊亮「北港迓媽祖」最具特色的真人藝閣。圖/吳佳倩藝師陳忠正製作的「北港迓媽祖」交趾陶(局部)。圖/記者江俊亮 【記者江俊亮專題報導】「噹!噹!噹!媽祖來了!」農曆三月媽祖遶境隊伍最前端,有一位穿戴奇特的「報馬仔」,沿路敲鑼通報媽祖出巡的訊息,這位一腳赤足、一腳穿草鞋的探子馬,身上行頭別具意義,也為北港媽祖遶境活動揭開序幕。北港媽祖遶境活動,俗稱「北港迓媽祖」,已被指定為國家重要民俗,每年農曆三月十九、二十日,媽祖誕辰前夕,北港因媽祖遶境而熱鬧非凡,媽祖鑾駕、陣頭、鞭炮響徹雲霄,有「北港小過年」之喻。形象源自北港 陳義泉為原型 北港文化中心設有「北港迓媽祖」特展,展示媽祖遶境的各種文物,包括真人藝閣花車、媽祖神轎、陣頭儀仗、將軍神偶等,以及一組「北港迓媽祖」遶境隊伍的交趾陶偶;這組交趾陶偶由工藝師陳忠正製作,不僅百餘人物神情各異、靈動傳神,神轎、陣頭儀仗等細節也維妙維肖,並與周邊櫥窗文物相對應,例如千里眼、順風耳將軍的交趾陶,旁邊即是將軍文物櫥窗。紅臉紅袍的千里眼,又稱「金精將軍」;綠臉綠袍的順風耳,又稱「水精將軍」,是媽祖出巡時的護衛將軍與前鋒官;展場除了有千里眼、順風耳將軍衣袍,也有將軍頭像素胚、篾身、將軍座等,都是北港朝天宮莊儀團文物。在陣頭最前端的「報馬仔」,扮相奇特,引人好奇;根據文化部出版的《北港朝天宮迎媽祖》,目前台灣各地迎媽祖,常見「報馬仔」形象就是源自北港,以一九五六年擔任「報馬仔」的陳義泉為原型。「報馬仔」穿戴配飾都有象徵意涵,例如:雨傘(諧音語善);錫壺(諧音惜福);「紅纓帽」代表負責盡職;蓄「燕尾鬚、髮辮」代表言而有信、始終如一;「眼鏡」為明辨是非;「羊襖」象徵忍受煎熬;「赤足」為腳踏實地等。華麗真人藝閣 可追溯至唐代遶境隊伍中最具特色的是「真人藝閣」,裝飾華麗的藝閣集音樂、戲劇、彩繪、雕飾、陶藝等藝術,尤其入夜後,燈光絢爛,美不勝收;「真人藝閣」多由十四歲以下孩童扮演,穿著古裝,並沿途抛撒糖果,供民眾「呷平安」。「藝閣」為「詩意藝閣」簡稱,根據詩文意境打造的裝置藝術,可追溯至唐代的「山車」及「陸船」,於清代傳入台灣後,初期由壯丁扛著閣棚遊行,後來改由牛隻、三輪車拉行,逐漸演變為今日的藝閣車。另外,在北港媽祖遶境中,「飛龍團」的舞龍也非常受歡迎;成立於清宣統年間的飛龍團,技藝由福建師傅翁三連來台傳授,一九二六年製作的一對大龍旗、八丈長巨龍,均為北港珍貴的文化資產。三角形的大龍旗,長兩丈、寬一丈七,連同旗桿重達二百公斤,旗子以手工浮繡,正反兩面圖案字繡都不同,早年媽祖出巡時,必須出動兩座鐵架滑輪載運,堪稱「台灣第一大旗」;飛龍團成員吳登興表示,這兩面大龍旗是在嘉義市訂製,據說大龍旗的金色鏽線含有黃金,由於日治時期黃金暴漲,加上工程浩大,當年有三家繡莊因此倒閉,留下「台灣第一旗(奇),車倒三家店」的俗諺。 前一篇文章 大甲媽新港遶境 千人祝壽 下一篇文章 佛光緣美術館講習 探討永續弘法 熱門新聞 01退休之後2025.05.0102【人間氣象】 致青春未遂2025.05.0203【何處不交朋友】可敬的朋友2025.05.05048 方法有效 對治胃食道逆流2025.05.0305新馬寺慶佛誕 2萬人誓行三好2025.05.0106歐洲佛教聯盟會議 維也納佛光山召開2025.05.0207世界密碼日 守護數位資產2025.05.0108助緬重建 佛光山、佛光會、星洲基金會再捐物資 2025.05.0309【悅讀人生】柏林大合唱 千人齊祈福2025.05.0210星雲大師全集【講演集】有情與心識—談迷說悟 4-32025.05.01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月光寺雲水浴佛 將軍府喜結法緣惠中寺園遊會 慶佛誕念母恩清德寺沐佛 三代喜同堂媽祖同慶佛誕節 北港朝天宮響應板橋講堂蔬食慶佛誕 獲頒弘法利生匾蘭陽別院佛祖巡境 萬人設香案相迎 作者其他文章傳證長老圓寂 弘法度眾利群生小童軍義賣餅乾 支持寮國教育螢河鐵路南華好書義賣 所得捐偏鄉小學媽祖畫家曾良美 彩繪慈悲與莊嚴南華推生命教育 培育生死教育師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