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肝硬化是B型肝炎患者的噩夢,長庚醫院追蹤調查發現,e抗原陽性與肝硬化、肝癌之間有密切關係,e抗原在40歲之後才消失的患者日後罹患肝硬化的機率,高於40歲之前就消失的B肝患者約二至三倍。
醫師表示,40歲以前是B型肝炎治療的關鍵時刻,40歲以上的B肝患者應定期檢查e抗原病毒活性。
據統計,國人中有300萬人罹患B肝,林口長庚醫院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朱嘉明表示,B肝患者在15歲以前,e抗原盛行率接近9成,呈現陽性反應,大多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轉為陰性;40歲以後,e抗原仍呈陽性者不到1成。
值得重視的是,四分之一B肝帶原者肝臟功能會逐漸變差,最後轉變成肝硬化、肝癌,最主要原因在於e抗原持續活化,呈現陽性反應。
為找出e抗原與肝硬化的關聯性,林口長庚醫院以10年時間追蹤近300名B肝患者的肝功能狀況,研究結果發現,40歲前是B肝治療的黃金契機,e抗原在40歲前消失的患者罹患肝硬化的機率,明顯低於40歲之後才消失者,且愈晚消失者罹患肝硬化的機率就愈高,如果晚10年才消失,罹患肝硬化的機率約高出2、3倍。逾40歲e抗原呈陽性的患者,如果積極治療,有3成會轉為陰性,減少罹患肝癌和肝硬化的風險。
朱嘉明解釋,e抗原陽性意味著e抗原繼續存在人體中,或是e抗原消失速度太慢,此時,病毒活性偏高,以致肝臟持續發炎,長期容易造成肝臟纖維化,最後變成肝硬化。
朱嘉明強烈建議,35歲至40歲的B肝患者應定期接受抽血檢查e抗原是否還存在,與病毒活性是否偏高,如果e抗原尚未轉為陰性,就應接受積極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