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讓更多人認識彩繪工藝內涵,文化局將舉辦「傳統彩繪工藝暨古物保存教育」講座。圖/文化局提供
【記者羅智華金門報導】提到金門,很多人會想到當年八二三戰役的戰雲密布,隨著這些年的物換星移,金門早從戒備森嚴的軍事重鎮,成為歷史悠久的古樸離島,不只古蹟眾多,對文化資產的維護更不遺餘力,像是專家學者就從國定古蹟瓊林蔡氏祠堂彩繪研究中發現,其門神彩繪可能是國內目前唯一使用砷銅綠顏料的最早門神、別具歷史意義。
為保存重要古蹟,文化局先前針對「林蔡氏祠堂–蔡氏家廟與新倉上二房十一宗祠」進行門神彩繪修復計畫,並於二○一八年七月將「蔡氏家廟門神」與「新倉上二房十一世宗祠門神」的兩對共四扇門神指定為一般古物。
過程中發現,蔡氏家廟與新倉上二房十一宗祠的兩對門神,當時彩繪使用的顏料有鉛丹、砷銅綠、鋅白等,團隊從砷銅綠進一步發現其顏料具有定年意義,由此推論門神的繪製年代可能是在一八四○年至一九○○年前後之間,因而推測這是台灣目前唯一使用此顏料的最早門神,將這兩對門神列為重要修護目標。
除指定為古物,文化局也推動「門神彩繪復原臨摹計畫」,將復原臨摹完成的門神保存在金門歷史民俗博物館展出。文化局表示,日本對文化資產的保存聞名國際,像是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京都二条城」的建築彩繪,以及逾四百年歷史的「日光東照宮」建築彩繪,都是透過復原臨摹,讓彩繪保有視覺美感。
為讓更多人認識彩繪工藝內涵,文化局也將於四月九日舉辦「傳統彩繪工藝暨古物保存教育」講座,邀請師大美術系教授陳淑華等人前來主講「打開金門–瓊林彩繪門神之風華再現、「保存與再現–溯源古物之前世與今生」等主題,引領大眾一窺古物修復堂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