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沫
「濱海斜坡上的美術館,最外面的那個房間。/家具懸在空中,散布在外/在樹枝之間,時值午後之初。/她想要作為什麼?/有時,她說,一杯杏仁茶,/等候著被啜飲。有時是油,橄欖油,/將被撒在一只平底鍋。」藝評人林心如曾在專訪丹麥電影導演約根‧萊斯後,將他的詩〈在同一時刻〉譯為中文,收錄在《漫遊影像:電影、當代藝術與策展》一書中。
他們這段話是在談《五道電影難題》的創作過程,因內容觸及「偶發藝術」,因此這段後記於訪談的詩在此似乎別具意義:那一道道的斜槓符號,在編輯排版上可屬另起新行,但就偶發藝術的角度而言,這個符號在這裡彷彿是一道牆,在行文中隔出不同房間,字與字各自在不同的房間裡同時啟動不同的指令。正如美國藝術家卡普羅1959年在畫廊舉行《六部分的十八個偶發》表演,他先擬好劇本,並排練好每個房間中三位演出者的動作,待指令一下,六個房間裡有十八個事件同時上演。
此刻,你想要作為什麼?一杯杏仁茶,或者,一匙橄欖油?我們啟動了指令,各自在城市裡不同的角落同時構成無數個偶發,形成一大幅空間上的拼貼畫。你我之間是否只隔著一道符號?或者更多符號?
然而,我們或許只要按下Enter鍵,另起新行,就能照見正在經歷各自人生的彼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