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空間】結廬人間無塵喧──市長官邸

戴筱娟 |2008.03.08
580觀看次
字級

台北市徐州路四十六號的市長官邸,擁有一大片的官舍面積,矮牆環繞於外,走進大門內,是一處寬敞的廣場,四周皆有高大樹木林立形成林蔭,而官邸就座落在這綠蔭成群的簇擁之下,有種幽靜、世外桃源之感。

陽光書閣 發現藝術家作品

原本為台北市歷任首長居住的處所,自一九九四年開始,台北市的首長皆不住在這座建築物裡,如今搖身一變轉型成為充滿文化、藝術氣息的交流園地。市長官邸因為是位於文教區內,官邸內的活動可分為兩大項:白天主要為用餐、看展的活動、晚上則是供藝文講堂的開課之用。

配合多種可運用空間,市長官邸重新開館後,官邸內皆重新規畫過,成為一個具有多功用的活動場所,分為前庭廣場、後院廣場、陽光書閣、生活藝術館、表演廳、和室講堂、咖啡廳、以及貴賓室。

其中,靠近官邸出入口的陽光書閣最具特色,一踏進官邸先被陽光書閣展示的商品所吸引,書閣之中不單單只有提供書籍而已,也販售許多藝術家自己創作的作品,例如:皮雕、刺繡、畫作、詩作、瓷器......等等的手工藝品,儼然像個小型的藝術作品特賣會。

在陽光書閣的正對面便是生活藝術館,主要舉辦各式的畫展、書法、手工藝品的作品展覽。市長官邸以前一年大約只有四個展覽,在經過整個空間上重新整修、美化,近幾年已經提升到每年有二十四個展覽交替更迭展出。

官邸內的咖啡廳,提供朋友小聚,及許多來看展、參展的人一個休憩、聊天的地方,甚至有些是獨自來看展、或是到陽光書閣找尋藝術家作品的人,看完之後不急著離開,也會到咖啡廳選擇自己想要的空間和位置,消磨一下午後時光、享受這官邸的清幽。

配合文化政策 傳達藝文資訊

官邸主要是配合台北市政府的文化政策規畫,因此,一開館就推出許多藝文課程,供民眾依自身喜好、興趣自由選擇想要學習的課程。課程內容的設定,從原本的文學、歷史、哲學三大主軸,再擴充到生活美學方面,成為講堂開課的四大方向。

從這四大主題開辦各類型的課程,內容包含有易經、佛經、舞蹈、設計、建築學、紅酒文化珥珥等等生活方面的議題,給予民眾多元化的選擇,並且每隔一段時間便會推陳出新,開辦新的講堂課程。

市長官邸為讓民眾願意加入,就必須要先讓官邸給人的感覺是平易近人,不是一聽到藝文就覺有負擔因而怯步。另外,藝文場所並不一定就是沉靜、高雅的,也可以具有活潑、熱鬧、有趣的風貌。因此,生活美學的加入是必要的,吸引民眾踏入官邸,一同參與藝文活動。繼而在接觸之後,進行推廣其他文、史、哲方面的講堂使其了解,這樣民眾才會願意卸下心防、接受藝文資訊的薰陶。

此外,另一項特色之處便是官邸的建築本身,市長官邸建於一九四零年,主要為和洋混合式的日式建築,屬於日本明治時代的建築風格,因為受到西方文化的影響,內部大多數的廳、房都採用西式家具來佈置,卻也仍然保有鋪設榻榻米、木板的和室房間。

文學、歷史、哲學為中心主軸

一九九九年十一月台北市文化局為妥善且充分地使用官邸,於是重新進行全面地定位、規畫,將市長官邸定位為藝文中心,以文學、歷史、哲學為中心主軸,使得官邸在功成身退之後,仍被賦予另一項重要的任務,以嶄新的面貌出現在世人眼前。

對於空間上的配置使用,市長官邸並沒有單一、或特定的主題作為經營核心。簡單地說,市長官邸從開館到現在所扮演的角色就是一個開放性的公共空間,為民眾提供一個藝文交流的場所、藝術家作品展出的管道與平台、以及各類型活動的舉辦場地租借之用。

官邸原先給人的第一印象就是首長的居所,外頭一定是戒備森嚴,內部必然不乏豪華、氣派。然而,文化則是社會中的精神層面、具有陶冶社會之功能,這是兩種截然不同、毫無關係的領域,卻在台北市都會區內結合在一起。同時具有藝文氣息、日式建築的市長官邸藝文沙龍,可說融合得十分完美。

市長官邸藝文沙龍全年無休,提供民眾可隨時去使用和場地租借的服務。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