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口物價年增率近2成 面臨挽救經濟和壓制通膨兩難 要取得平衡點 否則總統大選後 物價怪獸更逞凶
行政院主計處公布二月份的物價,漲幅為百分之三點八九,創近三個月新高,而進口物價年增率,更高達百分之十八點九九,改寫民國六十九年十一月爆發第二次石油危機以來的新高,「輸入型通膨」隱然成形。
造成二月份物價漲幅驚人的原因,最主要是台灣屬島國經濟,許多物資不得不依賴進口,而以美元計價的進口物資驚驚漲,但值得注意的是,不但進口大宗物資成本一直上漲,連台灣本地生產的水果,也因受反聖嬰現象影響氣候過冷,產量供不應求,導致水果漲幅高達兩成,連帶使整體物價大幅上漲。
進口的原料與成品價格不斷上漲,廠商生產成本增加,終端零售價格也跟著調漲,但民眾的薪資或其他收入所得,在短期間內不可能與物價呈等比例的增加,民眾會覺得錢愈來愈薄,學術上稱為實質購買力下降,民眾更感到「日子愈來愈難過」。
單單只是通膨還可以利用升息,或讓新台幣升值來抑制,但這次「輸入型通膨」伴隨經濟成長率可能衰退的隱憂,而產生共伴效應,中央銀行面臨挽救經濟和壓制通膨的兩難窘境。
筆者認為,以台灣現階段情況而言,壓制通膨應該比維持百分之五上經濟成長率來得急迫,畢竟,民眾過去八年來薪資所得停滯,物價卻漲不停,連中產階級都叫苦連天;不過,若是完全以抑制通膨為考量,放任新台幣大幅升值,及與美國利率差距繼續擴大,恐怕也不是明智之舉,正如報紙的評論,若一味以行政權壓抑,總統大選後,物價後座力更驚人。
央行必須注意國際熱錢大舉入侵,對台灣經濟的嚴重衝擊,如何取得平衡點,保護台灣度過這次的危機,正考驗著央行官員的智慧。
白明(台北市/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