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蔡志鏗
某天,在家庭版看到兩位作者「李子」和「楊子」的大作,讓我想起自己在學校服務時,跟學生互動的一段陳年往事……
當年,我從台北縣的正義國小調往台北市的民生國小服務。小朋友相當活潑可愛,也可能是看我長得拙拙的,一副鄉下土包子的打扮,所以就給我取了有趣的外號,叫我「澎恰恰老師」或「陳雷老師」。
這樣的稱呼,當然偏向負面,但我不以為意,依然跟孩子們有說有笑,還經常在籃球場上跟他們一起「尬球」,亦師亦友,就好像是家人一般,絲毫沒有芥蒂。
有一天,我上社會課,上到諸子百家的思想主張,從孔子、孟子、莊子、老子、韓非子、墨子、荀子和孫子等,忽然有一位同學舉手發問:「老師,為什麼古代的人,都叫什麼什麼子呢?」
我看機會來了,就用心地長篇大論解釋一番,結論是:以前的人會將「有學問」、「有地位」,或是「長相俊美」的人,稱作什麼什麼「子」。
從此,學生不再叫我「澎恰恰老師」,也不再提起「陳雷老師」,而是左一句「蔡子老師」、右一句「蔡子老師」,直到現在畢業都已經三十多年了,師生見了面,還是這樣喊我呢!
學生為老師取綽號是常有的事,且往往都是奇特荒誕者居多。與其氣憤難平,不如先予以接納,用「不以為意」的態度面對,自然可以降低師生之間的緊張關係;然後再找機會化解,增強正向思考,將原本劍拔弩張的場面,收拾得毫無痕跡。
化解負面的不舒服感受,再將之轉化成正向、積極的發展,不也是一種無形的身教示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