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前的最後一個星期天,藍綠陣營各動員支持群眾舉行大規模遊行造勢,不論是要改革還是要反貪,都是緊咬著對手弱點不放,只是民眾在電子媒體大幅報導下,或許會感受到支持群眾的激情,但仍對選舉的實質內容,甚至遊行活動的訴求「霧煞煞」。
選民至今未看到候選人端出具體牛肉政策,卻看到政黨機器致力「負面選舉」的操弄運作,中間選民似乎在指控、影射、謾罵、抹黑中逐漸退場,只留下極端的死忠選民,儘管柴松林教授帶領「乾淨選舉促進會」積極呼籲各界淨化選風,民眾也了解「沒有乾淨的選舉,就不會有清明的政治」,奈何政治人物的算計與升斗小民的期望,永遠背道而馳。
改革一直是台灣社會揚棄過去腐敗政治所需要的成長動力,但絕非選舉的造勢工具,而改革需要的是在割棄不公不義的過去式,用智慧處理錯誤的政策,以對民眾最小的傷害,帶來全面提升的未來;反貪更不能作為打擊對手或造勢的口號,而是必須反躬自省、確實檢討的作為,爾後提出政策進行端肅整飭的行動。
很顯然地,選民在雙方在動員遊行中,只看到缺乏自我反省卻檢討對手的思維,一場只有激情沒有理性、只有政黨催票而缺乏前瞻政策的造勢,真正得利的還是在舞台上的政客,不論選舉結果為何,注定要讓我們對短視的政客感到失望。
鄭佑璋(高雄市/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