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立法院近日可望修法調降小麥、黃豆等大宗穀物進口營業稅,相關業者公會承諾,直接回饋在售價上,但相對於飆漲的國際價格只是杯水車薪。業者直言,省下百分之五營業稅,進口成本卻暴增百分之六十以上,「產品最終售價哪裡有調降空間?頂多只是少漲一點而已。」
政府繼機動減半小麥粉等進口關稅、調降大宗物資進口規費後,進一步修正「加值型及非加值型營業稅法」第九條之一,希望把小麥、大麥、黃豆、玉米等進口營業稅由百分之五降為零,立法院定本周完成修法。
身兼麵粉公會、植物油公會理事長的許忠明說,小麥、黃豆國際價格漲勢之兇,「我做這行三十幾年來沒有遇過。」
麵粉公會表示,目前台灣庫存小麥約有十五點五萬噸,加上已裝船或即將裝船運來的量,合計約有四十三點三九萬噸,約可滿足台灣五個月需求,業者也以每個月購買兩船小麥的步調,維持進口穩定。
許忠明說,業者把小麥、黃豆進口料源掌握得很好,應不致出現「有錢買不到」的狀況,量沒有問題,價格則是世界性的問題,不是業者所能掌控。
面對這波大宗物資漲勢,業者表示,目前最需要的是融資協助,小麥從前年每噸兩百美元漲到現在八百美元,進口所需資金大增,部分業者融資吃緊。
究竟這波大宗穀物漲勢何時才能緩和?許忠明坦言難以預料,以往判斷小麥價格走勢,只要分析產量、庫存、進口量等數據,現在要考慮小麥與黃豆、玉米,甚至原油價格之間的連動關係;如果某種穀物價格高,農民就可能捨棄小麥轉種高價作物,若再加上國際基金炒作,行情就更難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