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綜合報導】一千多年前,日本已有佛經流通,且以漢字為主,但那個年代識字率不高,有日本人因此發明「圖繪經典」,讓不識字及未受教育者也能持誦。
根據「公眾領域評論」報導,十七世紀時,日本印刷商開始為不識字者製作圖繪佛典,按照「判じ物」(畫謎)的方法,用一些日常物品的圖畫,以表示字語的音節或意思,讀者讀出圖像的聲音,以理解經文的內容。以英文「信仰(belief)」為例,會用蜜蜂(bee)和葉子(leaf)的圖案,來代表這個詞,連著念這兩個字,讀音相近belief;目前大英圖書館收藏二十世紀初日本圖繪《心經》。
日本作家橘南谿(Tachibana Nankei)在其著作《東西遊記》(Tōzai yūki)中,也用這種方法為不識字的人繪製《心經》;另外,這些文本最常用於農村地區,因此不少圖像會以農耕工具、動物等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