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綜合外電報導】美國研究人員在南極的雪樣本與冰樣本中,都發現了生物性冰核,這意味著活生生的有機體才是形成雨雪幕後大功臣。
刊登在2月28日美國科學雜誌「自然」上的研究報告中指出,在水循環中發現了生物有機體,將可幫助乾旱地區獲得甘霖滋潤。
雲層中的冰晶,也就是冰核,需要附著在某種粒子上,才能在攝氏零下40度的溫度中形成,這是科學家早就知道的,但他們直到現在才明瞭形成雨水的階段裡,最活躍的粒子其實是活生生的有機體。
研究人員在40年前首度發現生物性冰核,他們發現,結凍植物的表面都滿覆著細菌植物病原體。這些病原體能夠吸收空氣中的濕氣,然後在攝氏零下2度的環境中將它們轉變為冰。
礦物性冰核,像是塵土或是煤煙,只能在攝氏10度以下的溫度中捕捉濕氣,並凍結為冰雪。首席作者、美國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學的克里斯納克里斯納說:「這意味著,雲層溫度在無機物質無法施展的範圍內時,生物性冰核還是很活躍。」但克里斯納與研究團隊還不明瞭,這些有機體形成多少降水。
不過,他們在蒙大拿與法國收集的雪中,發現比在加拿大和南極收集的雪中更多的生物性冰核。不論是在日照下,或是農夫耕種揚起的泥土,還是踩踏植物沾染上的塵土,都會釋放出這些有機粒子,隨後便乘風飄進大氣層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