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宣布多項對台利多,包括同意調整加工貿易轉型升級相關規定,減輕台商壓力;台商子女就讀分,收費、師資品質,全面比照大陸本地生;農業部分,新設四個台灣農民創業園區。
昨天貴版投書「經濟搞不好是無能,是不為?」提到民進黨把中國視為敵國,中國就算釋出善意,也看成統戰,這的確是當前問題之一,對中共的對台利多,民進黨政府依然會視為「糖衣毒藥」的統戰嗎?
近年到大陸就讀的台商子女很多,據大陸官方統計到去年底,約有一萬五千人就讀中小學和幼稚園。新措施當然是好消息,如果視為統戰而拒絕,該怎麼對小朋友解釋?要說大陸人都是壞蛋嗎?他們會不會問:「爸爸,你為什麼要和壞人做生意?」
至於減輕台商壓力,調整加工貿易轉型規定,及新設台灣農民創業園區,恐怕也有人會說,這是大陸為馬英九「政策買票」、給台商的走路工,企圖達成終極統一目標。
但試問,當謝長廷提出兩案經貿鬆綁、大赦台商等政見時,是希望大陸政府悍然拒絕,還是善意配合?顯然是後者,但若又把善意看成統戰,這是說不通的。
民進黨自詡為台灣帶來民主成就,但民主的真諦之一是人人有言論自由,因此有人可主張台獨,當然也有人可主張終極統一,把主張終極統一說成賣台,說得通嗎?
另據報載,兩岸旅遊磋商進行六次,已達成諸多一致意見,但關鍵卡在,對方主張採用「大陸居民赴台灣地區旅遊」的表述,台灣認為有矮化之嫌,堅持將「地區」去掉,雙方為此僵持不下。
民進黨以意識形態治國,最終被此枷鎖綁死,又見例證。無論主張統獨,都是終極目標,目標與手段不能混淆,否則目標不可能達成。
開放兩岸旅遊是增進人民交流、增進台灣觀光收入的手段之一,而「地區」顯然是一個中性字眼,連這個都不能接受,那雙方豈不要在「台灣省」、「台灣國」之間吵翻,終究一事無成?
手段不高明,影響目標達成。民進黨政府經濟搞不好,確實是不為,更是無能。
終極統一,誰說一定是投降?也許經過數十年、長期磋商談判,會得到一個現在想不到的好結局,誰曰不可?就算要台獨,誰說一定要當敵人、打仗?也許經過數十年、長期磋商談判,發現大陸的「統戰」確為善意,誰曰不可能?
硬碰硬蠻幹,是小混混的作法,什麼叫謀略、運籌帷幄?民進黨顯然不懂,才把經濟、兩岸關係弄得如此困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