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牙手術最早於瑞典進行,至今已超過50年,隨後的瑞士ITI植牙系統,亦已近50年。傳統的植牙手術,採兩階段進行,第一段置樁,六至八周或三至四個月密合後,再放置牙齒,前後大約需要四至六個月。
2003年,美國植牙年會中發表的「微創植牙」,強調不必開刀、免除手術,受到美、日患者與醫師相當程度的歡迎,但此技術尚在實驗階段,口腔條件佳者才可考慮。
基本上,開刀植牙是將牙肉以手術刀切開,微創療法則僅需一個不到半公分的小孔,後者約是前者四到五分之一大小。鈦金屬植體一旦進入觸及牙骨組織,即產生的一連串骨整合變化;其實完全一樣,所以成功率都是95~97%。
微創植牙與傳統的開刀手術相較,需要更細膩的操作。特別是微創手術須借助視線放大器甚或顯微鏡,以提供更清晰明亮的放大視界,改良臨床醫療視野窄小的不利因素,才能明察秋毫處理先前拔牙後尚未復元完整之殘洞,或處理牙周及根管的細菌性發炎感染等有可能破壞植牙效果的因素。
植牙費用為何居高不下
基本原因有二:
1.是植牙的材料不論是鈦金屬或牙齒的材質,大多來自瑞典、瑞士專業廠商,費用都不便宜,直接拉高了費用支出。坊間亦有醫師採取便宜的仿製鈦金屬,但品質堪慮。
2.由於目前坊間大多數牙醫師在學期間,多未學習「植牙」技術,因此除了少部分醫師是專程到國外學習,大多數是參加短期的數天進修醫學會,聘請國外的專家來台授課解惑。這些進修課程,費用都不便宜,因此只好反映在醫療費用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