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點解說】人情世故的基本功夫

影子/輯錄 |2008.02.23
1860觀看次
字級

 科技高度發展的今日,有學不完的東西,有讀不完的資料,要會判斷資料的可用性,又要在知識經濟掛帥的時代,讓學習的知識成為力量,就不得不活用知識,若不懂得人情世故,就好像不知道未來的供需市場在哪裏,如何談得上活用?

在中國佛教禪學發展上,若禪者只是單純靜坐在蒲團上,則不會有佛陀遊戲自在的智慧。《菩薩本行經》說大菩薩(大正三,一一四上):「知人情,一切典藉靡不貫達,為人仁愛慈愍一切。」要讓知識真正成為生活的力量,不能輕忽對大眾思惟與言行的洞察。這洞察力來自於習禪的培養,雖然禪修的方法也很多,但最根本的是禪者的心念,也就是吾人心智活動的訓練,這可從轉念及利他來談。

轉念 為了不忘初心

從小依賴父母把我們養大,也以為世間人分好人與壞人兩種,而且都希望別人能重視自己,能給予掌聲;但常常不能如願。其實,當人面對每一項工作時,剛開始沒有人會想失敗,但總是在連繫、配合上不太順手而事倍功半,此時人與人之間的高牆逐漸昇起,合作、共創的美名早已被相互猜忌給耗盡了,權力之間的較勁,讓社會的和諧與進步更是困難。就像黃龍禪師所說的:「人情者,為世之福田,蓋理道所由生也珥珥故住持得人情則興。失人情則廢。全得而全興。全失而全廢」(出自《禪林寶訓》大正四八,一○二○下)。即知世間種種道理,絕不是個人想當然耳的看法。若未經良性溝通,就以為一己之見就等於大眾的看法,則認知上的落差就無法避免,無謂的紛爭也因之而起。若能真正體悟到這個問題,我們就不會再堅持己見,轉而以解決問題為主,才是培福積德的開始。

利他 為了增長智慧

想要轉而以「解決問題」為決定思惟言行的目標,必然要先建立「利他」的願心。人並非天生自私,也不是為了傷害任何人來到人間,就像孟子說的:「人皆有惻隱之心」,佛家更進一步地認識到「眾生為煩惱所牽,起諸惡事不得自在」(出自《大智度論》大正廿五,二八一上)。即知當人感覺到被威脅、被侵害時,在思惟言行上自然就會產生反擊或暴力的負面行為,如果我們也以惡言惡行對付,場面必定會非常混亂而難以控制。因此,若能真正洞察到引發別人起煩惱的根源,則我們一定會盡可能避開,以免把時間及體力浪費在無謂的紛爭或猜忌上。

這樣的洞察力,相當於禪修中觀察的智慧,需透過修行者不斷地練習,訓練自己的心智,凡事先強迫自己冷靜下來,再反省自己來這世界是為了什麼?在落差中堅持己見有意義嗎?要怎麼做才能事半功倍?從「靜坐分析的冥想」中,找到利他的可能性,也為自己找到廣植福田的機會。(影子/輯錄)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