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中國大陸去年三月以介殼蟲為由,頒布台灣鳳梨禁銷令,根據農委會統計,這一年來,鳳梨面積比去年略減百分之三,產量推估減少百分之一;但業界則認為,政府伸手介入護盤,推估今年外銷補助應和去年一樣,「仍有賺頭」,「繼續押下去就對了」。
根據農糧署統計,今年鳳梨收穫面積七千五百二十二公頃,產量預估三十九點五萬餘公噸。農糧署副署長姚志旺表示,鳳梨從種植到生產,至少要一年半時間,今年採收的鳳梨,一年半前就種植了,因此今年面積、產量都和去年差不多。
不過南部某地方農業官員直言,包括國財署土地、退輔會管轄的農場等都有種植鳳梨,面積動輒上百、上千公頃,但這些耕種面積都不會列入農委會的統計內,相關統計恐失真。
屏東鳳梨農阿泰表示,去年雖然遇到鳳梨禁令,但還是繼續耕種下去,因為補貼、包賣不虧本,「繼續押下去就對了」。中部某水果貿易商直言,產地合作社問一圈,今年鳳梨沒減少,反而更多了,因為各項補貼滿滿,看好未來鳳梨外銷市場。實際上,業界推估今年農委會對於鳳梨外銷的補助金額應和去年一樣,但官方尚未證實。
農委會過去一年來曾十四度提出兩岸應就防檢疫問題,展開技術性對話,但都遭陸方「已讀不回」。防檢局副局長鄒慧娟表示,會持續透過兩岸平台接洽;另世界貿易組織食品安全檢驗與動植物防疫檢疫措施委員會本月底將召開例會,我方也將再提特定貿易關切,請陸方立即解決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