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大選只有一個月,政府頻頻釋放將鬆綁中國居民來台投資不動產、開放在台融資條件,最高貸款比例放寬至五成,高層並有意「特赦」偷跑台商等調整兩岸經貿政策的消息。
中國大陸投資環境日益惡化,台商已考慮轉移生產基地,如果政府能接納,並解決資金、土地和法令限制等問題,相信頗具正面意義,但如要以「特赦」名義鼓勵台商回流,請問,無罪之有,何來特赦?這樣的邏輯不是很奇怪嗎?
這些政策讓許多台商抨擊「都要出嫁了才要纏小腳」,的確,過去八年,有許多時機可以施行這些政策,為何要到選前或卸任前才要釋放善意?
而且,這是否意味政府過去的鎖國,到了需要修正的時候?如果答案是肯定的,現在的修正是不是緩不濟急?
其次,執政黨每逢大選,就會釋放政策利多,但實際上大都是「小惠」,不但毫無經濟效益,而且在選後就回歸意識形態主導政策的走向。
民眾或許可將這些政策利多視為拚選舉的伎倆,也可當成「人之將去,其言也善」,但重要的是,這表示政府以意識形態為主軸的經貿思維,大錯特錯,台灣必須面對丕變的國際經濟情勢,如果國家領導人仍缺乏宏觀視野,而以政治內鬥為本務,忽略國際變化,再多的「政策利多」不僅沒有人領情,甚至還會落得被看破手腳的奚落。
阮肇(台南市/服務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