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著臉用消極的字眼否定對方,只會讓人產生防衛心;不如笑臉以對、和顏悅色說故事, 更能引起溝通的共鳴。
生活環境愈好,自我意識也愈高。現在的人多不喜歡聽「道理」,在家聽父母說道理,在學校聽老師說道理,出社會還要聽長官說道理。加上現在的人普遍受高級教育,所以都不喜歡聽人板起臉孔講道理。
當別人說起道理時,你是不是早已練就掩耳點頭的好工夫,還是不服氣地頂撞回去?
有位媽媽非常重視兒子的家教問題,但才六歲大的兒子總是與媽媽唱反調。 最近兒子在看過「灌籃高手」的卡通後,也迷上了「打籃球」。每天的晚餐後,個子還小的他一定要拿著籃球對著牆壁打。
這時媽媽就會對兒子說:「不要玩籃球,牆壁會弄髒,而且會吵到隔壁鄰居。」但媽媽愈是阻止,兒子就愈玩得起勁。於是這位媽媽不得不跟幼稚園的老師求教。
過了兩天,晚餐過後,兒子竟然要求媽媽帶他到附近的小學練習投籃。
媽媽對於兒子的這種轉變驚訝不已。過去苦口婆心的跟兒子說了不少道理,兒子就是不聽,而老師究竟是說了什麼高深的道理呢? 原來,幼稚園老師並沒有說什麼道理,只是在團體活動中,利用布偶簡單演了一齣戲,並且要全班的孩子一起討論整個故事。
經過這件事後,這個媽媽於是明白一件事情,那就是「與其講道理,不如說故事」。 每個人都有同理心,只要讓人產生同理心,就很容易在別人不排斥的情況之不接受建議。此外,善用積極正向的鼓勵字眼,少用消極的禁止文字,也是讓人無形中接受建議的好方法。
小華喜歡玩「機器戰警」,但在玩完之後,沒將玩具收拾好就走掉了,小華媽媽在專家的建議下採用了這樣的說法,「要將玩具收拾好,下次才可以再買新玩具喔!」果然,小華開始學習收拾玩具了。
這種方法對大人更是有效。用消極的字眼否定別人,往往會使人自尊心受挫,而在心裡採取了防衛的態度,只要對方有防衛心,那麼就算再好的意見都不能使他接受。
先別急著說道理,試試看用「同理心」讓對方感受一下,相信他較容易接受你的建議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