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文人林紓在《春覺齋論文》裡說:「敘到吃緊處,非插筆則眉目不清,故必補其所以致此之由。」
原來,依據時間順序鋪陳情節的故事,有時難免因為世態人情的繁複,而使讀者頓生疑慮。這時,作者常以說書人的口吻,補進一段簡潔的文字以釐清眉目。
像是《水滸傳》第二十四回寫到武大被鴆毒而死,潘金蓮「號號」假哭起來,作者即運用了插筆來解釋眼前的現象:「看官聽說,原來世上但凡婦人,哭有三樣……」
至於《紅樓夢》第三十五回的一段插筆,則類似以背面敷粉的敘事效果,強化了對賈寶玉心性的描繪。話說傅試家的嬤嬤來請安,寶玉馬上請她們進來。讀者一定疑惑,寶玉素習最厭愚男蠢女,而今為何一反本性?
作者隨即補敘:「只因那寶玉聞得傅試有個妹子名喚傅秋芳,也是個瓊閨秀女,常有人傳說才貌俱全,雖自己未能親睹,然遐思遙愛之心十分誠敬。不命他們進來,恐薄了傅秋芳。」
則我們所熟悉的賈寶玉,竟以一次反常的行為,再度證明了他恆常而獨特的審美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