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陳玲芳專題報導】二○二○年南韓實鏡綜藝節目《我獨自生活》,描述藝人一個人生活情景,引發「獨活」的熱門話題。台灣統計顯示,近年來個人戶數逐年增加,已突破三百萬戶,占全國家庭總戶數三成四,平均每三戶就有一戶是獨居者,顯示「獨自生活」為日益普遍的趨勢。
對此現象,開業精神科醫師楊聰財提醒,單身獨居生活雖然享受自由,但若長期疏於人際交流、引發孤獨感,很可能會產生「獨活症候群」,引發情緒障礙。去年底至今年初,因此前往診所求助者激增不少。
楊聰財表示,臨床觀察到許多人獨居是「迫不得已」,例如本身不善人際社交,或因疫情被迫在家工作、生活,時間久了就容易產生孤獨感,甚至對人群有排斥感,最後出現無助、無望、情緒低落及失眠症狀。
學習正向思考
多參與社交活動
楊聰財說,「獨活症候群」不是正式的精神疾病,然而長期卻會引發失眠及憂鬱症狀,且會造成社交畏縮、影響心理健康。因此,治療上會先以藥物來改善憂鬱、失眠及焦慮等生理症狀,讓患者穩定情緒,恢復生活常軌。
另外,也會鼓勵患者學習正向思考,鼓勵多參與社交活動,提升與人的互動連結。他建議患者,也可透過飲食及運動改善,但若症狀嚴重、影響身心健康,即應尋求專業醫療人員協助。
日本自律神經專科整體師原田賢出書指出,「百分之七十的人都有自律神經失調」,對此,楊聰財表示,現代人動不動就覺得「壓力過大」,以致於出現情緒不佳,甚至引發精神疾病。想要穩定情緒,應該養成運動習慣,因為運動可以消耗體力,幫助睡眠。
楊聰財指出,人體自律神經主要分為「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各自分布在全身內臟與血管四周。交感神經與副交感神經相互制衡,維持人體代謝機能正常運作。人體長時間處於壓力下,無法適度排解調適,就會造成自律神經失去平衡,使心跳、血壓、脈搏、心腦血流出現異常,進而產生頭痛、胃痛、眩暈、心悸、失眠等身體不適。
減少腦部疾病
睡好吃好運動好
楊聰財說,腦科學認為每個人想要使腦部健康,減少腦部疾病,最重要的就是要有「三好」,即睡好、吃好與運動好;至於運動時間,則以每周至少三次,每次至少三十分鐘,以及運動量使心跳每分鐘跳一百三十下。
現代人多因為身心壓力過大,而有自律神經失調現象,由於自律神經失調會使人從頭到腳都可能產生不舒服的感覺,但是去做器官檢查,又被告知沒有重大異常;因為自律神經是主管內臟的感覺,各種症狀都可能出現。
楊聰財認為,近年來強調以「調整呼吸」為主的運動,如瑜伽、太極拳以及氣功等,就是穩定自律神經很好的運動。此外,平常也可養成「腹式呼吸」的習慣,做腹式呼吸,可選用一個軟背椅,雙手自然垂直、放在大腿兩側,然後用鼻子吸氣,嘴巴吐氣,慢慢體會腹部規律起伏的感覺,每天做八十次,具有穩定自律神經的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