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臣軼傳》出使西域--張騫

陳菽蓁 |2008.02.14
1871觀看次
字級


聞道尋源使,從天此路回。

牽牛去幾許,宛馬至今來。

一望幽燕隔,何時郡國開。

東征健兒盡,羌笛暮吹哀。

〈杜甫‧秦州雜詩二十首〉

貫穿西域、打開絲路之門的張騫,是旅行家、政治家,也是個忠心耿耿的外交家,他對於中西的文化和經濟交流,有非常偉大的貢獻。

張騫不僅先行開展了外交史上的先頁,也為中國開創了一條名垂千古、璀璨亮麗的絲綢之路,對後世文化、藝術,以及經濟等影響甚為巨大。

唐朝詩聖杜甫於安史之亂避難秦州(今甘肅天水)寫下的〈秦州雜詩二十首〉中所歌頌的「尋源使」,指的就是西漢的張騫。

西漢建國時,北方即面臨一支強大游牧民族的威脅,漢高祖劉邦時即深受匈奴威脅;文帝時代匈奴騎兵甚至深入甘泉、進逼長安。雄才大略的漢武帝劉徹即位後,思忖唯有聯合「大月氏」溝通西域、共同夾擊匈奴,才能永絕後患建立大漢王朝威信。

武帝建元二年〈西元前一三九年〉張騫奉命率領一百多人,從隴西(今甘肅臨洮)出發,以歸順胡人的「堂邑父」為嚮導和翻譯,西行進入河西走廊,不料出師不利,張騫等人匆匆穿過河西走廊時不幸遇上匈奴騎兵隊,被押送到匈奴王庭(今內蒙呼和浩特附近),匈奴單于得知張騫欲出使月氏不肯通融,將張騫軟禁,為了打消他出使的意圖,威逼利誘之下還給張騫娶了匈奴女子為妻,張騫「持漢節不失」,但使自己「不辱君命」,在匈奴住了十年之久,始終未忘通使月氏的決心。

元光六年(西元前一二九年)胡人監視逐漸鬆弛,張騫趁胡人不備,穿上胡服、拋下妻兒、帶領隨從逃出匈奴領地,逃亡之路險象環生,沿路大戈壁灘飛砂走石、熱浪襲人;蔥嶺屋脊上白雪皚皚、寒風刺骨,張騫一行匆忙出逃,準備不足,餐風露宿備嘗艱辛。

不少隨從葬身黃沙與冰窟中,千辛萬苦來到大月氏,不想大月氏在新的國土物產豐富土地肥沃,已無意向匈奴復仇,張騫在大月氏逗留了一年多,始終無法說服月氏人與大漢為盟,只得於元朔元年(西元前一二八年)動身返國,路經羌人地區又被匈奴騎兵所俘,再度被扣留一年多,直到隔年匈奴內亂,張騫方得以趁機逃回長安。張騫第一次出使西域,歷時十三年,出發時一百多人,回長安只剩張騫與堂邑父二人。

雖然付出了相當大的代價,且未達成當初聯合月氏的使命。然十餘年間,張騫對西域諸國做了成效卓著的科學考察與研究,甚至伊朗、伊拉克、印度等國的位置、特產、人口、城市、兵力等都有了詳細的報告,《史記‧大宛列傳第六十三》中對張騫這段記載,自漢代至今,一直是世界上研究上述地區國家的古地理、歷史最珍貴的史料。

元狩四年(西元前一一九年)張騫又帶領三百人的龐大使團,代表漢朝二度出使西域,所到之處,夾道歡迎的群眾絡繹不絕,這次順利達成外交使命,元鼎二年(西元前一一五年)張騫返長安,漢武帝拜張騫為大行令,位列九卿。自張騫通西域以後,中國和中亞、西亞、甚至歐洲的文化、藝術、經濟因而有了廣泛而深入的交流,張騫正是那偉大的開拓者,居功厥偉,名垂史冊。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