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平紅橋已有近百年歷史,為桃園市定歷史建築。圖/宋玉澄
文/宋玉澄
二十年前,筆者剛搬遷至桃園龍潭,距離知名的石門水庫不遠,經常騎單車四處遊走,認識周遭的地形地物。在一堆荒煙蔓草的盡頭發現一座紅橋。橋身橋體悉由紅磚砌成,五個橋拱像五個紅通通的腳趾,站立在一道水渠之上,造型古意優雅,讓人一望就像多年不見的老友,卻能逕呼其名:紅橋。
道路窄小,汽車不易到達,腳踏車剛好,徒步最佳如探險,給人驚見小橋流水人家,有著世外桃源般的喜悅。直到近日再訪,竟然面目全新,周邊景觀已建設為親水公園與鄰近的拓寬道路,頗有「此一時也彼一時也」的感覺。橋是主角,正在施工,路旁的告示說明今年四月完工開放。
紅橋老友「出生」於一九二三年,屈指算來,十餘公尺的身軀,剛好九十九歲,不知明年是否有慶祝百歲的活動?據資料顯示,由於當年建材與物資有限,只能以水泥、石灰膏及摻入糯米(水)來黏合紅磚造橋,樸實的在地人見糧食也拿去給橋塞縫,心疼的稱其為「糯米橋」,頗有珍惜之意。
事實上,糯米橋、糯米城、糯米牆等建物在大陸所在多有,是老祖先經驗智慧的傳承;眼前的紅橋終究是百年之軀,橋體已出現明顯裂痕,是該拉皮整形,恢復青春的時候了。
紅橋、糯米橋、大坪橋、大平紅橋,都是民間通俗稱呼;真正的官方名稱是因其坐落在大平里,登記為大平橋,而大平有永垂不朽、永遠安平的意思。所以此橋有名有姓,也有地址:桃園市龍潭區大平村打鐵坑溪或桃園市龍潭區石門路五十三號;若有名片,上面必有全國歷史百大建築的介紹。
許是受疫情不能出國的影響,來訪民眾日漸增多,可以半日遊;若與鄰近的三坑老街結合,則可安排一日遊。
看完了紅橋,還有無盡的田園風光,靜寧中自有風味。是遺憾也是必然,人們要自然風光,又要生活便利舒適,在紅橋前有座輸電鐵塔及塔上的電纜,像是拍古裝片的背景中出現了現代設施,巧妙的人知道如何閃避,拍出無瑕照片。我愚昧,還是不躲閃,真實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