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大學指考十八分考進大學的震撼彈,引爆社會各界對台灣高等教育品質的憂慮,並懷疑各大學定位與教育目標是否符合社會需求?
自從政府開放大學設立與升格後,大學急速擴張,每年大學的錄取率已接近百分之百,考上大學輕而易舉,其差別只是公私立之分而已;同時在大學畢業生大量「量產」下,大學文憑尚不如以往的高中文憑,在求職上沒有多大的意義,造成每四個失業人口中就有一個是大學畢業生的困境。
另外,在台灣經濟M型化的趨勢下,台灣的高等教育也呈現出教育M型化不平等的嚴重現象,富者的子女可以念學費少、品質較佳的公立大學,畢業後易找到工作;貧者的子女卻要念學費貴、品質較差的私立大學,畢業後淪為失業族群。
為了解決上述問題,政府教育單位直接以大學評鑑做為大學退場機制,來達到管控大學科系數量氾濫的問題。另外,教育部以五年五百億的經費補助給所謂的研究型大學,希望提高大學的研究成果,讓台灣的大學能夠擠進世界百大之中。
同時,對於大學教育M型化的現象,教育部只要求各大專院校編列經費直接對弱勢族群補助的因應措施;對於大學畢業生失業率過高的現象,教育部竟然走回頭路,把大學當做技職學校,在評鑑中要求各科系加強就業為主的課程設計。
從高等教育所呈現的問題與教育單位所提出的因應措施,可看出政府對高等教育目標與定位仍不清楚,只以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斷箭療傷式的政策來解決表面問題,並沒有根本解決之道,令人憂心。
我們期盼能確立台灣高等教育的定位與走向,以此為依據去解決現在高等教育所面對的問題。
一、依據各大學的特色,將大學分類為研究型、研究教學型、教學型及社會推廣型等不同類別的大學,以不同的評鑑指標,並予以不同經費補助與更彈性招生方式,以積極態度輔導各大學依其特色發展,而不是只以評鑑做為退場機制。
二、給予更多弱勢族群子女進入公立大學的機會,才能夠解決高等教育M型化的問題:單單只給多數進入私立「後段班」大學的弱勢族群學生經費補助是不夠的,這些人在畢業後仍難以其私校的畢業證書找到工作,未來只是淪為大學畢業生失業族群而已。
三、給予私立大學更大、更自由的辦學空間,讓私立大學可以用學費及募款經費自行發展;因而在教育經費補助上,不要只以數人頭的方式給予固定的經費補助,對於可以自足自給的大學應逐年減少輔助,對於辦學良好卻無法經費自足的私立大學則要給予更多的補助。
四、對於大學畢業生失業率過高問題,不要走回技職教育的回頭路,應從經濟面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提高就業率;只要求學校課程改善去解決失業率,無異緣木求魚。
高等教育的定位與走向攸關國家的發展及國力的展現,呼籲朝野政黨能夠在台灣的高等教育多用點心,以務實的態度提出高瞻遠矚、具體可行的教育政策。(五之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