鞭炮又響了,年到了。
過年是四季中的喜中之喜,事中大事。每逢此時,「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那種「還在千里尋故鄉,桌旁床前敬爹娘」的濃濃鄉情、親情,「相互作揖道祝福,歡天喜地慶新春」的歡樂祥和,時時縈繞在鄉野之間,溫暖人心。
家鄉在河北南部的一座小村子,過年的風俗很多,什麼祭祀鬼神、燃放鞭炮,什麼點蠟燭、貼春聯……多了、去了。最不能忘懷的就是拜年。
中國民間早有「拜年」的傳統習俗。拜年,是人們相互走訪祝賀春節,表示辭舊迎新的一種形式。
這一習俗起源甚早,至少在宋朝就有了。如宋人孟元老在《東京夢華錄》就寫北宋汴京元旦習俗時說:「正月一日年節,開封府放關僕三日,士庶自早相互慶賀。」
明朝陣容在《菽園雜記》中說:「京師元旦日,上自朝官,下至庶人,往來交錯道路者連日,謂之『拜年』」。
清人願鐵卿在《清嘉錄》中載:「男女以次拜家長畢,主者率卑幼,出謁鄰族戚友,或止遣子弟代賀,謂之『拜年』。至有終歲不相接者,此時亦互相往拜於門。」
大年初一,人們早早起床後換上新衣新鞋,男的戴上新帽,小姑娘繫上火紅的蝴蝶結,依次向自己的列祖列宗牌位叩拜、向爺爺奶奶和父母行禮,這一拜,拜出了對鄉里父母長輩的養育之恩、關懷之情。
就是這濃濃的家鄉味,即便在千里之外的異鄉,那味道仍留在深深的心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