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去舊更新皆曰除」,除夕「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年」,所以舊歲的最後一天稱「歲除」,俗稱「大年夜」。
除夕自古以來就是民間最為熱鬧、隆重的節日之一,吳自牧《夢粱錄》:「十二月盡,俗云『月窮歲盡之日』,謂之除夜。士庶家不論大小家,具灑掃門閭,去塵穢,淨庭戶,換門神,掛鍾馗,釘桃符,貼春牌,祭祀祖宗。遇夜則備迎神香花供物,以祈新歲之安。」
古代除夕的節日活動形式多樣,內容豐富,其中以年夜飯、辭歲、守歲最為普遍。吃過年夜飯後,晚輩先向長輩辭歲,長輩受拜以後,要將事先準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因為「歲」與「祟」諧音,得到壓歲錢就可以壓住邪祟。
清人吳曼雲〈壓歲錢〉:「百十錢穿彩線長,分來再枕自收藏。商量爆竹談簫價,添得嬌兒一夜忙。」就寫出了孩子們得到壓歲錢後的歡快心情,然後家家通宵守歲,準備迎接新的一年。
除夕守歲習俗源於六朝,現在能看到的最早的守歲詩是梁代徐君茜的〈共內人夜坐守歲〉:「歡多情未極,賞至莫停杯。酒中喜桃子,粽裡覓楊梅。簾風開入帳,燭盡炭成灰。勿疑鬢釵重,為待曉光催。」詩人和妻子喝著桃子酒、吃著楊梅粽守歲,還不時勸漸漸發困的妻子再熬一會兒,等到天亮。
隋唐以後,除夕守歲的習俗開始普及起來。宮中往往燃起香料和巨燭,在燈火中大擺宴席,君臣唱和作守歲詩。唐太宗〈守歲〉:「階馥舒梅素,盤花卷燭紅。共歡新故歲,迎送一宵中。」杜審言〈守歲侍宴應制〉:「季冬除夜迎新年,帝子王臣捧禦筵。宮闕星河低拂樹,殿庭燈燭上熏天。」從中可窺見唐代深宮守歲、一派歌舞升平的盛況。士庶之家,則「圍爐團座,達旦不寐。」
古時守歲,包含著對即將逝去的舊歲的留戀之情:《唐才子傳》裡寫到詩人賈島除夕〈祭詩〉的佳話,每至除夕,賈島「必取一歲之作置几上,焚香再拜,酹酒祝曰:『此吾終年苦心也。』」另外,文徵明〈除夕〉:「人家除夕正忙時,我自挑燈揀舊詩。莫笑書生太迂腐,一年功事是文詞。」都是對過去一年得失作一番總結。
守歲也有對即將到來的新年滿懷希望之意,趙翼〈除夕〉:「燭影搖紅焰尚明,寒深知己積瓊英。老夫冒冷披衣起,要聽雄雞第一聲。」詩人老當益壯,盡顯昂揚奮進之勢。
至於客居異地的詩人,在除夕之夜更是感慨叢生。白居易〈客中守歲〉:「守歲尊無酒,思鄉淚滿巾。始知為客苦,不及在家貧。」道出了漂泊異鄉的痛苦,抒發了深沈的思鄉之情。
守歲詩中,更多的是對歲月的珍惜,對世俗生活的熱愛。蘇軾〈守歲〉:「欲知垂歲盡,有似赴壑蛇。修鱗半已沒,去意誰能遮。況欲擊其尾,雖勤知奈何。兒童強不睡,相守夜歡嘩。坐久燈燼滅,起看北斗斜。明年豈無年,心事恐蹉跎。努力盡今夕,少年猶可誇。」借守歲表達了要趁著年輕而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
孔尚任〈甲午元旦〉:「蕭疏白髮不盈顛,守歲圍爐竟廢眠。剪燭催幹消夜酒,傾囊分遍買春錢。聽燒爆竹童心在,看換桃符老興偏。鼓角梅花添一部,五更歡笑拜新年。」詩人雖已鬢髮如霜,但童心猶在,仍興致勃勃地和家人一起守歲,享受快樂的生活。
除夕的節日活動還有燃放鞭炮、貼春聯、吃年夜飯、發壓歲錢等;作為一個綜合性的節日,除夕糅合了祭祀、驅邪、喜慶等內容,反映了人們迎新的喜悅和對未來的希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