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中訊】台中市新市政中心旁的惠來遺址開挖近四年,自然科學博物館「古早台中人的故事」展覽,統計目前出土近四十萬件文物,有瑪瑙、貝類、獸骨。科博館復原上百件陶片,拼湊出當時先民使用的器皿。
科博館現場復原出土的遺址文物,並剪輯一段出土的第一件人骨「小來」的復原影片,栩栩如生,難得一見。
科博館人類學組主任何傳坤指出,近年台中盆地沙鹿、台中市陸續發現考古遺跡,開挖探勘之後,可以推測出中部地區先民文化歷史,可追溯至四千五百年前,包括牛罵頭文化、營埔文化、番仔園文化。
展場還有台中縣沙鹿「南勢坑」的考古遺跡,科博館保存遺址,將出土現場的「探坑」原封不動移到博物館展示,面積六公尺寬八公尺長,觀眾一目了然,能看見一層一層的地質土壤,先民丟棄貝類、燃燒的遺跡。
惠來遺址出土的第一具人骨「小來」,館方則剪輯出一段八分鐘的影片。何傳坤表示,「小來」年約六歲,花三個月時間復原,先從頭骨拼湊,再加上肌肉,皮膚顏色,幫骨骼化妝。
「古早台中人的故事」在科博館生命科學廳展出,展期至五月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