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
星雲大師在香港接受亞洲週刊專訪時表示,台灣這幾年的政治亂象,使得台灣人心敗壞,道德淪亡,風氣不好並影響民生,這讓他很憂心,台灣的問題最怕的是人心墮落,「二千三百萬人活得不快樂,你說我怎麼可能不掛念、不擔憂?」
已逾八十高齡的星雲大師,奔走在兩岸三地弘揚佛法,他認為要挽救社會人心,要靠佛教的力量,「讓大家向真向實,讓大家自立、自主、自強,讓每一個人憂國憂事憂民,每個人都講奉獻,講服務,不自私、不貪心,每一個人對於社會要有捨我其誰的責任,要不計較報酬」。
大師表示:「大陸要愛台灣,愛台灣人,台灣領袖要用智慧化解敵意。」他也強調,支持良心,支持台灣的良心。
「子德芬芳,眾緣和諧」,是星雲大師在二八年新年揮毫撰寫的春節墨寶。星雲大師倡導友愛,強調這就是人類「眾緣和諧」的基石,他一生致力推動「讓不同存在,以求同」,要以其道德理想和實踐來彌合兩岸裂痕。
文章為一月二十日出版的《亞洲週刊》封面故事,本報摘文轉載,期許今年,無論國內、兩岸,「眾緣和諧」。
新的一年開始之際,期盼兩岸走出崎嶇路的願望同樣縈繞在星雲大師的心中。台灣要入聯、返聯公投,大陸限制台灣的國際空間,兩岸的分歧在加深,星雲覺得,兩岸要「眾緣和諧」,解開這個結的條件是,「中國大陸對台灣要慈悲,台灣對大陸要有智慧,慈悲遇到智慧,智慧遇到慈悲,很好,這合起來就叫『悲智雙運,好合統一』,才會營造更為穩定的社會環境。」
星雲認為,兩岸的統一,未來是必然的,但統一的道路該怎麼走下去是一個考驗。他表示:「大陸要愛台灣,愛台灣人。這個愛是沒有敵人的,慈悲沒有敵人。而台灣領袖與老百姓要用智,用智慧可以化解敵意。」
台灣是小島,沒有更多資源,星雲說:「台灣要靠智慧生存,不可以走偏旁的路。台灣人要認清台灣人的未來在哪裡?我認為,台灣人未來的前途在統一,因為台灣必定要靠大陸,生存才有條件。」台灣是小島經濟,應融入國際,而在國際關係中必須要有強大的國家體系,「中國強大了,對兩岸都有益,何必要分裂呢?」
以慈悲和智慧化解敵意,構建和諧,星雲大師身體力行。為著復興人文奔走世界各地,十三億中國人更是星雲所牽掛。星雲他說,中國文革後中華文化在復興,也尊重過去固有的道德,但社會經過動亂後,人心、人性受影響,等於房子有損傷需要修補,衣服壞了要縫補。「我覺得,整個社會人心變了,需要修補,胡錦濤倡導和諧社會,就是修補人心,建設新的中國,讓中國在和諧的主題和旗幟下復興。」
星雲想到,中國發展不能光靠物資的救濟,也不是光靠經濟的補助,大陸經濟發展,重要的是心靈的淨化,情緒的管理,心理的治療,精神世界的薰陶,讓人的道德觀念提升,讓人的智慧發揮光輝,「這需要講授、影響,給予大家示範。假如佛教在大陸有所表現的話,我主要是想要幫助大陸建立社會的秩序。」星雲的慈悲和智慧讓他在大陸受到歡迎,也讓他有機會協助大陸復興佛教事業。
出家人四海為家,星雲稱自己是地球人,沒一處是真正的家。他在台灣快六十年了,一些台灣人不承認他是台灣人,說星雲是外省人,大陸來的。幾年前他回大陸,到了家鄉揚州,家鄉人都不認識他,都說這是台灣來的和尚,於是,星雲自己為自己定位,是地球人。「只要地球不嫌棄我,我就在地球上作貢獻」。「地球人」的定位,成為星雲四處布施的更大力量。
中華文化的發揚光大,應該就從兩岸文化交流開始。一九八九年,星雲大師率領弘法探親團到中國大陸訪問,踏足闊別四十多年的故土。在這次旅途中,星雲有機會應中國佛教協會前會長趙樸初之邀,到西安法門寺瞻仰佛指舍利,當下生念:這樣的法喜應該讓台灣民眾和佛教徒共享,並向趙樸初表達了心願。
經過了十多年的溝通,因緣漸熟,兩岸終達成共識,以「星雲牽頭,聯合迎請,共同供奉,絕對安全」十六個字為最高原則,促成佛指舍利赴台。
據統計,佛指舍利在台灣安奉期間,去參加法會、頂禮瞻仰的,光是台灣人就有五百萬人次,加上世界各地前來的更超過八百萬人次。以文化及宗教交流破冰,超越政治的兩岸佛教融合,成為五十年來的首次親密接觸。之後,兩岸開啟的文化交流大門,融入了更加多元的因緣,星雲大師成為從不缺席的一員。
有一年,大陸宗教官員首次到台灣觀看佛光山的活動,上萬人在台北「巨蛋」沒有聲音,紀律嚴明。不僅出家人受教育,信眾在禮儀、做人處事方面都有嚴格訓練。他們注意到,佛光山的出家人頭髮長短都相差無幾。原來,佛光山連剃髮都制度化,規定時間一起剃。那位大陸的宗教官員將這一制度帶回大陸。
「子德芬芳,眾緣和諧」,星雲大師在二○○八新年揮毫撰寫的春節墨寶,在歲末年初頗為搶手,中國國家宗教局專程派官員向星雲要五百張,還說不夠分;台灣官員和民眾都將之貼在家中或辦公室顯眼處;星雲世界各地的弟子,在迎接戊子鼠年之際,亦以「子德芬芳」祝福。
擔憂台灣政治人物挑動的嚴重族群對立、海峽兩岸的分裂危機、宗教不和,星雲倡導友愛,強調這就是人類「眾緣和諧」的基石,他一生致力推動「讓不同存在,以求同」,要以其道德理想和實踐來彌合兩岸裂痕。新一年來臨之際,星雲透過亞洲週刊寄語:消除兩岸和平的障礙,大陸要更慈悲,台灣要更智慧,「子德芬芳,眾緣和諧」。
(摘自《亞洲週刊》,文/紀碩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