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嚴陽
前朝皇帝決定的國家級重點工程,被當朝皇帝否定,這種有損帝王一貫計畫的偉大事蹟,在東漢時還真發生過。
漢明帝時,為運送漕糧之便,曾經規畫治理過滹沱河和石臼河,打算讓都慮到羊腸倉兩地通航。由於工程艱巨,太原的官吏和百姓都苦於徭役,連年不能完工,死亡者不可勝數。
漢章帝時,任命中郎將鄧訓為謁者,主持這一工程;鄧訓經過考察測量,明白此事難以完成,便將實情一一奏報。這一年的夏季,章帝下詔撤銷該項工程,改用驢車運糧。停工以後,每年節省開支以億萬計,得以活命的役夫有數千人。(司馬光《漢紀‧漢紀‧三十八》)
當年漢明帝曾經計畫通過治理滹沱河和石臼河,進而讓都慮到羊腸倉兩地通航以運送漕糧的想法固然沒錯,依常理來說,水運的代價要比陸運小很多。然而,前提是要有適航的河道,如果原本沒有,對現有河道進行改造與治理,也不失為一種方法。但是,讓漢明帝始料未及的是,在此地修建運河的難度實在是太大了,以至於工程持續很多年依然無法完成。
對於漢明帝的繼任者漢章帝來說,繼承父輩的遺志,繼續修建運河,似乎是必然之事,因此任命負責掌管皇家衛隊的高級將領鄧訓主持這一工程。可貴的是,鄧訓上任伊始,便對這項工程進行了實地勘察,並發現這一工程在當時的情況下不具備可行性,隨後向朝廷奏報,最終漢章帝「詔罷其役」,撤銷了此項工程而改用驢車運糧,其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都是十分巨大的──「歲省費億萬計,全活徒士數千人」。
如果換了另一位官員來主持這一工程,結果很有可能不一樣:上級要你做什麼,你努力去做就是了,哪怕你知道這事一開始就不對勁,亦即上級的決策可能是盲目的,在這樣的情況下,你頂多只需負次要責任。反過來說,假如你對於上級指派的工作提出反對意見,在舊時代,「忤旨」可是了不得的罪過。
在此,鄧訓更多著眼的是國家利益、百姓的福祉,而不是決策者的顏面、個人的利益。
而漢章帝能夠虛心聽取鄧訓的意見和建議,並毅然決然的結束了前朝皇帝的既定方針,對於原定計畫作出符合根據實際情況的調整,也是明智之舉。儘管這樣的自我否定,不利於維護前朝皇帝「絕對正確」與「一貫正確」的形象,但是這樣的做法,對於國家和社稷百姓來說,實屬國家之幸事。因此,漢章帝的「詔罷其役」,可說是有魄力,有膽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