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生肖中老鼠因為能「咬天開」,不僅帶來了創世的神話,穩坐第一把交椅,而且民間也有了「子神鼠」的崇信。如說老鼠也是「多聞天王」和「吐寶財神」。據考古資料顯示,鼠以生肖子神的面目,首次出現在北齊樓睿墓。
從山西太原北齊武平元年(西元五七○)東安郡王樓睿墓出土中,發現在墓室頂部與上中欄處繪有星圖、十二支像、雷公、電母等壁畫,其中的十二生肖圖為首見。十二辰圖,位於墓室上欄一周,按正北為鼠,正東為兔順序排列,皆極生動。壁畫中的鼠是以子神的面目出現,扮演著辟邪納吉引魂的角色。
與北齊樓睿墓出土的純獸形的子鼠形象不同,新疆吐魯番出土的唐代生肖俑是鼠頭人身,標示著陪葬之生肖形象的另一個發展階段。據資料,鼠首人身俑身形高大,約七十八公分左右,為泥塑彩繪,那尖尖的嘴吧、小小的耳朵造型,十分滑稽有趣。其用途同樣為承擔保護墓主之壁神物。據調查,唐開元天寶時期,阿斯塔那二一六號墓也曾出土過十二生肖俑。
從考古出土之生肖鼠形象的變化,可見肖鼠崇信從寫實到採象徵手法的演變。新石器時代到漢代出土的鼠,多是作為陪葬品出現的;漢朝以後,考古出土物中出現了鼠的形象,而且常以十二生肖之子鼠神的身份出現,充當驅邪納吉鎮墓的角色。同樣是為亡魂準備的陪葬品,如果說新石器時代出土的鼠只是一種物品,一種文化的話,那麼,此後出土的子鼠神便是一種神格化的藝術品,一種象徵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