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星雲大師學管理】 佛教新媒體 藝術特展

文/如常法師 |2022.02.13
1210觀看次
字級
以半球形iDome沉浸式劇場展示七個佛教海線國家的典禮與儀軌,使人身歷其境。圖/佛光山佛陀紀念館
走進360度全景視覺的「海上佛教地圖」,這些世界文化遺產,全部都來到我們面前。圖/佛光山佛陀紀念館
觀世音菩薩影響了半個亞洲的信仰,在佛教海線弘傳上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從印度到東南亞再到中國,觀音菩薩也從男相轉為女相。圖/佛光山佛陀紀念館
佛館館長如常法師於360度環形劇場,為佛館工作人員導覽授課。圖/佛光山佛陀紀念館

文/如常法師

一個展覽的豐富性與完整性,必須透過研究才能展示,透過展示才能達到博物館公眾教育的功能。「佛教海線絲綢之路──新媒體藝術特展」,由蘭卡斯特教授作為學術策展人、新媒體藝術先鋒香港城市大學邵志飛教授(Jeffery Shaw)及瑞士洛桑聯邦理工學院莎拉‧肯德丁教授(Sarah Kenderdine)同為技術策展人,加上我作為總策展人,來自四個國家、跨領域、跨時代的專業展覽人士攜手合作。

團隊策展 佛教界的創舉

我們的工作會議多達四、五十次,有時連續三天三夜討論,直到精疲力盡。然而愈花心力投入,愈發現內容的精采,整個展間都運用新媒體實是全球首見,這也是我將展期訂為五年特展的原因。當時蘭卡斯特教授跟邵志飛教授非常訝異,都覺得這是一個勇敢的決定。

這個展覽的亮點在於:一,全球首次將佛教海線弘傳的路線完整的展出;二,有完整的學術文本;三,透過新媒體的技術呈現;四,以展覽形式保存與弘揚佛教文化,全球首展在佛館。  

策展團隊將展覽規畫為「佛教海線絲路」、「起源與弘揚」、「海上佛教地圖」三大單元,堪稱佛教界創舉。

蘭卡斯特教授的研究新發現,在展覽中,令人眼前一亮。諸如:佛教傳播的「大圓環」;豐富的畫像、雕像及建築,見證「佛法弘揚本在僧」的傳播軌跡;沿著海路弘揚,禮拜佛像成為主流修行模式;慈悲化身的觀世音菩薩,在沿海環線上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海上佛教地圖」標示數以千計的重要佛教場所,呈現了珍貴古蹟及絕美建築。

記得有一年我到大英博物館參觀,看到整座阿瑪拉瓦提佛塔(Amaravati Stupa)在現場展呈,當時我心想,如果有一座印度佛教鼎盛時期的佛塔,珍藏在佛館,那必然是鎮館之寶了。然而當我第一次走進三六○度全景視覺的《海上佛教地圖》,我非常震撼,因為循著海路由印度出發,經斯里蘭卡、緬甸、印尼、泰國和柬埔寨,最終抵達中國,我看到的不只是佛教最古老、最重要的桑奇大塔,還有阿旃陀石窟、斯里蘭卡無畏山佛塔(Abhayagiri Vihara)、印尼婆羅浮屠佛塔、泰國素可泰的大城、柬埔寨吳哥窟考古公園等等,這些世界文化遺產,全部都來到我們面前。

研究傳播 承續弘法使命

東晉的法顯大師(337-422),是中國第一個西行求法,經由陸路前往再取道海路返國的僧人,可說是全世界最早的「背包客」。法顯大師把在印度及斯里蘭卡求得的經典翻譯成中文,其中涵蓋比丘和比丘尼的律儀規範。

公元五世紀的法顯大師將比丘尼戒律帶回了中國,而廿世紀在中國出家、在台灣弘法的星雲大師,一九九八於印度菩提伽耶傳授三壇大戒,把比丘尼戒法傳回印度,因緣獲得佛陀真身舍利,而啟建了佛光山佛陀紀念館,而有「佛教海線絲綢之路──新媒體藝術特展」。這其中一千六百年浩蕩的時空因緣,想來真是非常奇妙、非常殊勝。

大師曾說:「現今社會成長迅速,科技發展一日千里,『與時俱進』成為順應時代潮流的必然趨勢。」因此,佛光山相當重視數位科技、新媒體弘法等運用,透過研究與傳播讓文化得以保存,這正是本次展覽重要的價值與意義,更是佛館作為一個國際博物館,在公共教育上的使命。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