屬大馬璘文化遺址 出土石錛、陶片、蛇紋岩 證明2、3千年前東西部先民就交流
【本報南投訊】南投縣埔里鎮大馬璘遺址範圍內的愛蘭營區,兩周前動工闢建射箭場,文史工作者在開挖處發現許多石錛、陶片、蛇紋岩及石棺殘片,昨天巴宰族群文化協會及地方民眾趕赴工地關切,要求立即停工,並依文化資產保存法優先處理遺址。
縣府文化局昨天派人到工地了解,文化局長陳振盛表示,文化局將根據挖出的文物研判遺址狀況,評估建物與遺址能否共構。陳振盛說,射箭場建物不多,主要是空曠的射箭飛越區,與遺址的地下文物層並不衝突。
縣府教育處長劉仲成說,射箭場獲中央補助二千萬元興建,最近才發包施工,若因遺址文物而必須暫時停工,教育局規畫,將改以埔里國中射箭場取代,不影響四月全國中等學校運動會射箭競賽。
文史工作者簡史朗說,愛蘭營區是大馬璘文化遺址範圍目前僅存完整、尚未遭嚴重破壞的公有地,出土文物證明台灣東西部先民早在二、三千年前就已有密切的交流,對台灣史前文化研究十分珍貴。
巴宰族群文化協會理事長潘文輝說,烏牛欄台地上的大馬璘文化距今約一千七百到二千四百年前,範圍超過十七公頃,但從十二年前暨大附中改建地方發起搶救大馬璘文化遺址至今,都沒能完整保存過,只剩愛蘭營區是最後一塊遺址,如果再不珍惜,大馬璘遺址恐怕就永遠消失了。
簡史朗說,愛蘭營區才開挖就在離表土約三十公分的淺土區,發遺址文化層,他隨手就找到板岩與蛇紋岩等,來自東台灣的石材,還有夾砂陶器殘片及石錛等史前文物、工具,另發現石棺側板、底板及端板「露頭」,既然已有遺址文物出土證據,政府應依據文資法立即停工,邀請專家學者會勘。
簡史朗說,民眾不反對興建射箭場,但遺址破壞就無法復原,大馬璘遺址重要性,在於過去曾找到東西部史前先民交流的文物,這一愛蘭營區是大馬璘文化研究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