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曾泰元(東吳大學英文系前系主任)
二○二一年底,世界權威的《牛津英語詞典》(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簡稱OED)發布詞語更新詞條,出現了四十四個佛教詞。
佛教源自古印度,漢代傳入中國並在此生根發芽,成長茁壯,二千年來已經成為中華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這批OED新收的佛教詞大多源自古印度的梵巴語(梵語和巴利語的合稱),長相奇特卻有如一家人,讓人覺得異常親切。
OED的詞源指出,這批新收的四十四個佛教詞有三個直譯自中文:Buddha-nature(佛性)、dharma talk(法語)、Pure Land(淨土)。
Buddha-nature譯自「佛性」,乃眾生覺悟之性。dharma talk譯自「法語」,即家常式地公開講述佛理。Pure Land譯自「淨土」,即佛教的清淨世界,與世俗眾生居住的世間相對。
佛教源自古印度,中國的佛經譯自梵巴語,這三個英文詞語雖譯自中文,但最終的源頭還是在梵巴語。
此外,還有四個音譯自日文的借詞。
Amidism(阿彌陀宗),由日文的Amida(阿彌陀)而來。又稱淨土宗,認為只要稱名念佛,即可往生西方淨土。
kinhin(經行),謂旋繞往返或徑直來回於一定之地,為防坐禪而欲睡,或為養身療病,或表示敬意。
sesshin(攝心),禪宗的修行方式之一,在靜僻處靜坐沉思。
zafu(坐蒲),坐禪時用的坐墊。
剩下的三十七個佛教詞大多源自梵巴語。其中某些拼法近似,語義相同,此乃大乘佛教(Mahayana Buddhism)和小乘佛教(Hinayana Buddhism)之間的用語差異。
需要留意的是,小乘佛教的英文現在多稱Theravada Buddhism(上座部佛教),以避免小乘佛教予人只注重自我、格局狹隘的貶義。
限於篇幅,這三十七個佛教詞語重點摘錄如下:
Abhidhamma(阿毗達磨,佛教論部的總稱,同Abhidharma)、anatman(無我,同anatta、no-self)、anicca(無常,同anitya)、bhikkhuni(比丘尼,同bhikshuni)、bodhicitta(菩提心)、Buddha dhamma(佛法,同Buddha dharma)、citta(質多,心)、Dalai(達賴)、Dharmachakra(法輪)、Dharmapala(護法)、dharmic(達磨的,佛法的)、dukkha(苦)、jhana(禪定,同dhyana)、Kagyu(噶舉,藏傳佛教的四大宗派之一,同Kagyupa)、karmically(羯磨上,因果上)、metta(慈)、Parinibbana(般涅盤,同Parinirvana)、Sakya(薩迦,藏傳佛教的四大宗派之一,同Sakyapa)、samatha(奢摩他,寂靜)、sutta(修多羅,佛教經典)、tantrically(密宗式地)、Tantrika(密宗信徒)、Theravadan(上座部佛教的)、Theravadin(上座部佛教徒)、Theravadism(上座部佛教)、Tibetan Buddhism(藏傳佛教)、Tibetan Buddhist(藏傳佛教徒)、walking meditation(行禪,走路禪)。
筆者自忖佛學素養不足,意在分享,廣為周知。雖盡心查證,唯恐翻譯、理解有所偏差,尚祈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