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眼當今社會百態,不免令人浩嘆。但日子不能不過,姑且以「人生如戲」視之。
或許有人以為:既然是人生如戲,就得過且過吧,凡事又何必去當真;甚而說不定還會想到:索性就逢場作戲一番,又有何妨。
果若有人持這樣的想法,那就是他們對「戲」這門藝術,太不瞭解。
戲,是一種綜合藝術。要集合多方面的才藝,不僅是看得見的台前那些,而且還包括了許許多多在幕後的工作者,一定要齊心合力,才能共同完成的一項嚴肅工作。它帶給人們的除了娛樂,更重要的還有啟發。
任何參與一齣戲的工作者,都要在一個「要把這台戲演好」的大目標下,嚴守分際,各盡其責。並抱定無分主、配,綠葉、牡丹,甚至看起來是「空蕩蕩的一片空間」,都同等重要的共識與胸襟,方可有所展現。
不過,換個角度看,「看戲的人」比「演戲的人」就多得多了。故而,若以看戲人的角度,來體會「人生如戲」,也不難發現,照樣會別有幾番情致在心頭。
任何一齣戲,都免不了有好人、也有壞人。有貌似忠厚的壞人;也有其貌也許不揚,然而心地卻是非常善良的好人。
論劇情的推展:也必有衝突、有懸疑。
可以使人喜、使人笑;也說不定會叫人恨,叫人怒,叫人扼腕,叫人浩嘆;甚或還令人一掬同情之淚。
這種反應,都是一齣戲的預期效果;也正是觀眾應該去欣賞的重點。
但請注意,在這裡所說的「欣賞」,並不等於價值判斷的認同。不過,無可否認,在這種欣賞過程中所激起的共鳴,卻能產生相當程度的反思。
就像某個演員演正派的好人演得好,會受到讚揚;同樣地,若某個演員,演反派的壞人,演得入木三分,縱使台下的觀眾,恨得牙癢癢,也照樣能得到掌聲。
正派角色可做人榜樣,反派角色可使人警惕,一齣戲的結局,大多是善惡到頭終有報。
戲劇能收潛移默化之功,就在於它的影響之多面化,愈深入,體會得也就愈多。
例如看戲若只把焦點放在主角身上,其感受必將受到局限。
其實,那些邊配人物、以及燈光、配樂、舞台設計,還有編啦、導啦,與各色各樣的操控人員,也都是構成一場成功演出的必要有機組合。
「人生」真的「如戲」嗎?不妨從「戲如人生」的另一個側面去理解。
如果把「人生」視同「演戲」:那就要力求扮演好自己的那個角色。
如果是以「看戲」的態度來看「人生」:就要以欣賞的心情,去面對那種「有機組合」的「運作」與「呈現」。而且心裡也一定要明白:好人與壞人,順境與逆境,歡樂與悲哀,都是構成戲劇的重要部分;不論是面對那一個部份,從欣賞的角度看,才會不虛此行。
只是世態變化無常,究竟是要「演戲」?「看戲」?抑或既「看戲」又「演戲」?有時也由不得自己,所以在心理上不得不還要具備應變、調適的準備與能力。
(劉學慧/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