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書‧說書】藝術出版仍有未來

◎盧家珍  |2008.01.26
861觀看次
字級

經濟不景氣,出版業也不景氣,小眾的藝術類書籍該如何自處?就像許多國內的藝術家一般,即便是面對如此艱困的環境,藝術類書籍的出版社仍憑著一股傻勁,咬牙繼續撐下去。

耕耘分眾市場

「現在的市場愈來愈講求分眾,藝術書籍不見得沒有空間生存。」表演藝術雜誌總編輯黎家齊說,目前市場上已有一些出版社固定耕耘這一塊藝術良田,「生根是可能的,就看要不要做而已。」

表演藝術雜誌去年出版了八本書,其中《尼貝龍指環》創下四千本的銷售佳績,最近一本《碧娜鮑許──為世界起舞》,也在兩周內銷售五百本,登上誠品藝術類書籍雙周排行榜。黎家齊說,藝術書籍本來就屬於「長銷」類而非「暢銷」類,在短期內能有這樣的成績,已是相當難得。

黎家齊不諱言,《尼貝龍指環》會賣得這麼好,他也覺得意外,雖然音樂類書籍都有其固定的讀者,但是《尼貝龍指環》是以歌劇劇本的形式出版,而且相當厚重,一般來說並不討好。但幸運的是,華格納這齣歌劇的劇情結構龐大,題材十分特別,有點類似奇幻小說《魔戒》,「連我們的香港代理商都很驚訝,這本重量級的書竟然會如此受歡迎!」黎家齊說。

即便同樣是出版藝術類書籍,各家的定位也盡量在同中求異,例如書林的主要對象是學生,因此以學術出版品為主;而高談文化的對象就較為普羅,因此出版的內容也較平易近人,如《你不可不知道的100部歌劇》、《你不可不知道的歐洲藝術》、《你不可不知道的300幅名畫及其畫家與畫派》等系列。

而表演藝術雜誌目前則以配合兩廳院的演出,例如NSO的「發現系列」已出版了《發現馬勒》、《發現理查史特勞斯》等書,近年來的「遇見大師」系列也有不錯的口碑,由於它的品牌清楚,加上出版品有更多的機會直接接觸到「對」的消費者,因此雖然在這麼不景氣的環境下,去年的業績還有「小賺」。

通路影響生態

雄獅美術創辦人李賢文認為「讓出版界更雪上加霜的,其實是傳統通路的問題。」去年許多出版業者不滿金石堂挾通路優勢,長期以銷售結款制度對待出版社,每月進書只依實際銷售數量付款,沒賣掉的書當庫存,讓出版社資金被拖累,因而引發抵制行動。不過顯然這樣的行動並沒有太大的效果,因為誠品書局最近也考慮採用「賣多少結算多少」的寄賣制,對藝術類書籍殺傷力更大。

黎家齊說,藝術類書籍通常不被書店通路所重視,藝術書籍的製作成本也較一般書籍昂貴,以往出版業者和書店通路先結三分之一的貨款,這筆收入可以作為下一本書的資金。但改為寄賣制之後,貨款便支付得零零星星,對於長銷型的藝術書籍十分不利。如此一來,博客來網路書店可能成為唯一的出路,但面對網路競爭如此激烈,削價的最後會剩下多少利潤,其實可想而知。「期待在這樣的環境下,能真正產生一些分眾的獨立書店,作為藝術書籍的棲身之所。」

打開未來知名度

雖然大環境惡劣,但李賢文認為「沒有悲觀的權利」,應更積極地面對問題!以雄獅美術為例,有鑑於e世代的興起,雄獅美術在農曆年前大刀闊斧地展開網站改版的動作,除了介紹出版品之外,並成立部落格,提供更新的美術界互動訊息,包括國際藝訊、台灣藝術焦點等等,甚至建構台灣美術家基本資料網,邀請一百位美術家寫稿,談談自己印象最深刻的一件作品。「我們要把網站功能提升,製造話題,間接提升書籍的知名度。」李賢文說。

表演藝術雜誌則是努力設法讓讀者「看見」!除了書店之外,連鎖咖啡店、肯德基、麥當勞都能看到雜誌,無形中也打開了雜誌的知名度。黎家齊認為,從表演藝術的觀眾人口數逐年成長的趨勢來看,他對藝術出版的未來並不悲觀,現階段只有盡力而為,相信三至五年後,藝術出版將有更清楚的走向。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