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載國中生的吸菸率高達百分之七,香菸零售價格比和漢堡還便宜,可能是青少年吸菸率居高不下的主因,衛生署國民健康局計畫採取「以價制量」策略,將菸品附加的健康捐由十元提高為四十五元。
國民健康局長認為緩步調漲菸價,就像「溫水煮青蛙」,青少年對價格上揚感受並不深刻,因此才計畫大幅度調漲附加健康捐。
筆者認為,官員的邏輯來自於「國際間為了抑制吸菸率,都在調漲菸價」的似是而非理論,如果單純以增加附加捐名目,或逕自調漲稅捐的金額,就能達到政策的預定目標,那麼官員也太容易當了。
前幾天媒體還在報導,據消基會調查,近六成的便利商店賣菸給消費者前,並未依法嚴格確認年齡,販售菸品給未滿十八歲青少年的不合格率,分別是萊爾富六成六、OK便利超商六成四、統一超商三成九、全家便利超商兩成四,不但有違法之嫌,也造成青少年能輕易取得香菸,吸菸率因此高居不下。
消基會調查的結果,雖並不見得有絕對的公信力,但足以凸顯青少年吸菸問題,並不是官員所想的,以大幅提高健康捐就可以全面解決。
筆者建議,衛生署應從販售的源頭著手,協調各部會設法嚴查零售通路業者,做好第一線把關的工作,否則只是大幅提高健康捐,非但無法完全排除青少年吸菸的管道,還損及有權決定是否吸菸的成年人權益,對減少菸害也沒有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