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歲的荀荀、五歲的湯湯,他們受盡病痛折磨,等待一顆心臟。然而,荀荀最終拔掉呼吸器;湯湯,得到了一顆十三歲少年的心臟……
一月十四日,因罹患擴張性心肌炎、在醫院靠葉克膜維持生命、等待心臟捐贈的三歲男童「荀荀」,透過網路傳播及媒體報導、經過九天尋找合適的心臟不成後,終於離開了人間。電視上,荀荀父親尤焙麟既失望又感恩的神情,讓人看了心酸,但難免讓人有「遺恨人間」的感歎。
荀荀 消失在爸爸的淚中
早在前一天,尤焙麟看到荀荀因等不到合適的心臟移植,病情惡化出現凝血功能異常痛苦不堪,就決定放棄急救,讓孩子早日解脫。
當時,他心懷感恩,想到有很多人幫忙荀荀尋找心臟,現在荀荀已沒有生存的機會了,就應該把荀荀的器官捐贈給需要的兒童。但他也才知道,荀荀因為不是腦死,所以不符合器官捐贈的條件,頗感為難。
根據媒體報導,荀荀使用這麼多天的葉克膜,器官已幾乎不堪再用了;即使荀荀的眼角膜、骨骼及皮膚等組織依法仍能捐贈,但可能家屬心情太亂,事前沒有想到。尤焙麟含著眼淚說,希望藉著荀荀的遭遇,可以提升台灣器官捐贈的風氣。
湯湯 終於有了下一步
去年十月十八日,一顆自德國快遞而來的小兒人工心臟,讓五歲的湯湯得以撐到成功換心,成為亞洲植入人工心臟最小的病患。「謝謝大家!」害羞的湯湯,昨天用清朗的嗓音,感謝協助他度過生死關頭的醫護人員、海關、快遞。
湯湯四個月大時,父母發現他患有擴大型心肌病變,雖然家人悉心照顧,但去年七月情況惡化,因心臟衰竭住進了加護病房,只剩下換心一途可以救命。
等待了兩個月,湯湯嚴重休克、四肢發紫,焦急的家人與台北榮總醫療團隊深知「沒有下一步了」,只好幫他裝上葉克膜體外循環機,等待換心,但葉克膜僅能勉強維持二到四周,換心的黃金時間卻只剩一周。
正在湯湯住進加護病房的同時,台北榮總開始與德國柏林心臟醫學中心建教合作,醫療團隊的心臟血管外科主治醫師張效煌向家屬提出裝置小兒人工心臟的建議。
13歲少年 小心臟留給了湯湯
雖然一顆人工心臟要台幣一百六十萬,家屬還是努力籌錢,台北榮總則同時向衛生署請求緊急醫療治療同意、申請人體試驗,就在換心黃金時間的最後一天,去年十月十六日獲得了衛生署同意函。
十八日,湯湯出現更嚴重的併發症,肺臟、胃出血,每咳一聲就從口鼻噴出血來,此時人工心臟也從一萬零五百公里遠的德國快遞抵達。兩地醫護團隊,從德國柏林途經荷蘭阿姆斯特丹,兩地醫護團隊與台灣的海關人員加班,成功讓這顆人工心臟進入湯湯小小的胸膛,暫時撐住他的生命,讓他廿五天後終於等到一顆真正的心臟,成功移植。
一名車禍腦死的十三歲少年,將心臟留給了湯湯。
老榮民 我這臭皮囊還有用
去年十一月,媒體報導一位生前簽署器官捐贈的老榮民過世了,他的眼角膜隨即捐贈給一位需要的病人。老榮民生前曾說:「我歷經無數戰役,早就不怕死了,至少讓我這具臭皮囊還有用途。」後來,老榮民的妻子在看到接受捐贈者寄來的感謝函後,對她先生的死已覺得沒有遺憾了。
十年前,有一位男子在工安意外中腦死,當時他信仰佛教的母親毅然同意器官捐贈,結果幫助了四個病人,也讓四個家庭重燃希望。直到今天,這位媽媽還能夠感受到兒子的大愛。
花蓮曾有一位原住民,因急病而腦死,家人一度排斥器官捐贈,因為擔心死者會遭到祖靈詛咒。後來,醫院以道理說服了死者的家人,終於獲得同意捐贈死者的眼角膜、肝臟和腎臟,讓三個病患受惠。
此外,中華民國器官捐贈協會也曾提議,如果簽署器官捐贈卡也能像捐血一樣,當自己需要別人器官捐贈時,可以擁有優先的權利,這樣或許也能夠提升簽署器官捐贈卡的意願。
器官捐贈在台灣雖然已宣導多年,但顯然效果不彰,民眾的接受度還是很低,使得器官捐贈一直嚴重不足。根據器官捐贈移植登錄中心的統計,到今年一月十五日,等候器官移植病人累計七千九百零三人,但台灣每年器官捐贈者約一百五十人。
總而言之,如果要提高器官捐贈的風氣,政府機構及公益團體應該繼續加強宣導,讓民眾可以充分了解器官捐贈的過程及意義,包括如何簽署器官捐贈同意卡、己簽署器官捐贈者在住院時並不會影響醫療品質、器官捐贈之後遺體外觀也不會受影響等,以及器官捐贈等於以另外一種形式活在人間,可以帶給家人安慰及鼓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