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到十境互發時,有十種情況不同。從「不次第」相,「法」的角度而言,法法皆是法界真實相。已從煩惱及病患意義上作分析,接著是:
「業相」為法界者:業是五陰中的行陰。《法華經》說:「深達罪福相,遍照於十方;微妙淨法身,具相三十二!」(若能深知罪業與福德,本是因緣無自性,同於法性,無二無別,當下即是具足三十二相的清淨法身)。業,也是因緣所生,沒有能主宰、不變的業力行為;若眾生能以此業而得度,雖現各種業行為,但不執著此業的實有性,就沒有束縛與解脫之別了。觀音的普門示現,雙照束縛、解脫的無自性,故名「深達」。
「魔事」為法界者:《首楞嚴經》說:「魔界如、佛界如,一如無二如。」魔界與佛界的真如法性是相同的,二者無不同。
「禪」為法界者:坐禪中,能觀心性,名為「上定」。即是首楞嚴三昧,一切三昧,皆入於其中。
「見」為法界者:《淨名經》說:「以邪相入正相,於諸見上心不為之所動,而修三十七道品。」三十七道品,以見為門,以見為侍。《淨名》說:「菩薩於諸見而不動,於生死而不捨。」即是侍者義。
「慢」為法界者:與煩惱相是相同的。觀慢心是因緣所生、無有自性,當下既無慢心。慢中的慢、大慢、非慢、非不慢等意義,也是無有自性,了知此義,即入大涅槃。
「二乘」為法界者:二乘人但見空,不見不空。智者見空,也見不空。空是真諦理,聲聞人所修;不空是菩薩所修的俗諦理。若能斷除聲聞法的實境心,即是諸經之王。聽聞了此法後,能審諦思惟,就能接近無上道果了。
「菩薩境」為法界者:從惡的生死,乃至小乘,都是因緣無自性,都是法界,何況是菩薩法呢?又菩薩的方便即是權巧,權巧即是真實,非權巧也非真實,如果能了知其秘密隱藏的無自性,即入大涅槃。
故,世間一切諸法,無一不是法界。以上所說,是十境互發的第一項「次第不次第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