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園縣新年新願景之一是全力使人口突破兩百萬人,以達到升格準直轄市目標,為達成目標,縣政府和一些想升格為縣轄市的鄉鎮,紛紛端出現金禮。
縣政府對第兩百萬出生的嬰兒賞三十萬元,前後者各可得十五萬元;蘆竹和龜山鄉是外縣市遷入者賞兩千元,外鄉鎮遷入者一千元,希望外縣市或外鄉鎮人口能遷入。
這種砸錢拚升格的戲碼,在國內並不陌生,以往台北縣的一些鄉鎮,為了升格為縣轄市也曾誘之以利,地方首長更把此當成政績,演變成各縣市、鄉鎮有樣學樣的湊人數遊戲。
但一個縣市或鄉鎮的人口數成長,最重要的是整體機能與發展,假如桃園縣和蘆竹鄉、龜山鄉的地方建設斐然,人口數自然會成長,今日卻花民脂民膏湊人口拚升格,豈不是施政搶短線嗎?拿這些錢去濟貧或幫助沒錢繳營養午餐費的學童,不是更有意義嗎?
升格是可增加稅收分配,但升格真能提高縣市或鄉鎮居民的生活水準嗎?
在台灣,行政區域升格除了換上一個看起來較高級的招牌外,另一個好處就是人多選票多,民代名額增加,可多爭取些經費,但地方發展卻還是一個樣。
地方首長應跳出以「人海戰術」升格的迷思,營造有特色與品質的居住環境,因為最成功的發展是源於對土地和生命的感動與融合,像東部一些鄉鎮人口不多,卻有自然風貌,南投埔里想營造成退休人士長住環境,都是對質的追求,而非盲目拚量。
田闐(北縣新莊/文字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