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的傘是中國古人智慧的結晶。傳說早在春秋末年,中國古代著名木工師傅魯班常在野外作業,若遇下雨,常被淋濕。魯班妻子雲氏想做一種能遮雨的東西,她就把竹子劈成細條,在細條上蒙上獸皮,樣子像「亭子」,收攏如棍,張開如蓋,實際上,這就是後來的傘。
古時候,傘是多用絲製成的。發明紙後,絲由紙代替,製成紙傘,宋時稱綠油紙傘。以後歷代均有改進,有紙傘、油傘、蝙式傘,最後形成今天的大眾用品。
在古代,傘也被列為官儀之一,俗稱「羅傘」,這種羅傘在後魏時已經開始使用。當時視官階之不同,羅傘的顏色、大小也有嚴格區別。這種習慣一直延續到明朝。
據傳約在西元一七四七年,有一個英國人到中國旅行,看見有人撐著油傘在雨中行走,認為這種工具適用而方便,就帶了一把回英國,然後造了一把形狀似香菇的絲布傘。此後,傘作為一種必備的生活用具遍布全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