鳥類的視力是所有動物(包括人類)中最敏銳的,尤其猛禽類的
鷹、鷲能在數百公尺外的高空中尋找到地面上(草叢中、田野裡)活動的小動物,如鼠、蛇、蜥蜴、青蛙……等,或是水域上層的魚類,均逃不過鷹、鷲銳力的雙眼。另外山區活動的鳥類,能輕易的發現隱藏於樹葉背後的小昆蟲,或偽裝於環境中的蛾類。
鳥類善於運用其銳力的雙眼之外,更能運用眼球不同的角度來搜尋獵物,讓獵物無所遁形。
於水域活動的潛鳥如鸕鶿、秋沙,或潛鳥類,均棲息於清澈或渾濁的水域,其主要的覓食對象為水下的魚類,這些潛鳥均能於渾濁的水域裡清楚看見獵物的位置,進而捕獲、覓食,其敏銳的視力確實令人嘆為觀止。
圖說:
{1}鳳頭蒼鷹守候在林子裡「以靜制動」,等待活動中的鳥類及松鼠,伺機獵捕。
{2}視網膜感光組織發達的黃嘴角鴞,於夜間視力超強。
{3}鷹斑鷸同樣有360度全景之視覺,故少轉頭警戒動作。 而那些晝伏夜出的鴟鴞科鳥類,之所以能於暗夜中看得見獵物的所有位置,進而飛撲出去逮獲獵物,主要是牠們的眼球裡視網膜神經密佈著感光細胞,因此在漆黑的暗夜裡,鴟鴞科的鳥類依然能運用其特殊的視力,尋找到獵物。
鳥類因鳥種的不同,其棲息地及覓食方式亦不同,但是敏銳的視力是牠們所共同具有條件。
鳥類視力的敏銳度,和眼球占頭部的大小比例成正比,例如猛禽的眼球在頭部占有較大的比例即是其一;反觀人類的眼球占頭部的比例相對小得多,所以人類眼球的視力無法與鳥類相比擬。
另外,鳥類的眼球獨具有「雙焦距」,同時可作為「放大鏡」及「望眼鏡」來使用,並且尚可作為「單視」及「雙視」之功能。
360度的視覺
鳥類在一天當中的生活作息時間表裡,覓食的時間占很大的比例,可以說除了睡覺休息外,大部分時間都在覓食。
當鳥類正聚精會神覓食,或大塊朵頤享受美味時,也正是牠們最危險、最容易受到攻擊的時刻。而牠們因棲息環境,生活習性,覓食對象的不同,在整個身體結構上也有明顯的不同。
貓頭鷹(鴟鴞)的兩個眼球生長於正前方,視覺範圍也就在正前方(立體視覺巨大,方便判定獵物的大小及遠近距離),若需要看後方則需轉頭;麻雀雖兩眼生長在頭部的兩側,但較靠前面,所以雖然視覺範圍很大,將近約300度,卻尚有60度的視角無法涵蓋,因此常見其轉頭警戒或看後方。
猛禽的雙眼也生長於頭部的兩側,但較靠近前方,所以猛禽的視覺範圍大約有240度,後頭尚有約120度無法涵蓋,故常見其轉頭警戒,猛禽同樣有牠的前面立體視覺區。
我們再來觀察,山鷸、白腰草鷸、田鷸、鷹斑鷸……等,牠們的一雙眼球生長於頭部兩側偏上的正中央,又向外略凸,其視覺範圍便涵蓋有360度,而且前後均有立體視覺區,牠們可邊覓食邊警戒後面、天空,乃至四周。因此,當我們發現山鷸、白腰草鷸、田鷸、鷹斑鷸……時,其實牠們早已受到干擾,而處於警戒狀態下,雖然沒有「轉頭」的動作,因為全方位的視覺,讓牠們不必轉頭,也能完全的掌握周邊360度裡的動靜,而能一副老神在在的樣子。也許我們還會替牠們擔心,猛禽會從另一個角度飛過來侵襲,但是在瞭解了牠們的視覺有360度之後,就絲毫不必替牠們擔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