罕見病例顛覆醫界傳統觀念 殘留組織粘黏腸壁或骨盆腔壁 變性為惡性腫瘤
【本報台北訊】全球僅見病例,切除子宮、子宮頸及卵巢後仍罹患生殖道惡性腫瘤!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婦產部主任劉偉民,最近陸續碰到兩例,顛覆醫界傳統觀念。
劉偉民表示,長久以來婦科醫師一直認為,只要將婦女的子宮、子宮頸及卵巢等器官切除,從此就不可能罹患子宮頸癌等生殖道惡性腫瘤。然而,從這兩個病例看來,這些觀念可能須改。
這兩名病例都是五十幾歲的中年婦女,第一例十三年前在醫院檢查出子宮肌瘤、子宮內膜異位症及巧克力囊腫後,在主治醫師建議下,接受子宮及卵巢的全切除手術。她自認不會再有婦科毛病,直到日前健康檢查時,檢出卵巢癌腫瘤標記的CA125及CA199 指數異常偏高,才轉到北醫進一步確診。
劉偉民透過超音波檢查發現,她的骨盆腔底部有顆長十一點二公分、寬七點三公分、高十公分的腫塊,懷疑是卵巢癌,再做彩色都卜勒血流測定,結果發現腫塊裡面充滿了血流,顯示可能是惡性腫瘤,因而建議手術切除。
手術打開腹腔後,劉偉民發現那個腫塊都已潰爛,且和直腸、乙狀結腸粘黏在一起,只好小心切除,並當場做冰凍切片檢查。病理報告顯示,這個如拳頭般大的腫塊是低惡性度漿液性腫瘤,屬一種較不常見的癌症。
另一名病例是泰國華僑,十幾前手術切除子宮及卵巢,去年回台灣做全身健檢時,子宮頸抹片檢查出現異常。劉偉民經內診發現,她的陰道底部有個一、二公分長的腫塊,進一步的電腦斷層掃描也確認是腫瘤,於是經一般外科手術切除,順道將從裡到外的三分之二長度陰道一併切除。病理切片確認那個腫塊是子宮頸癌。
既然子宮、子宮頸及卵巢都已全部切除了,為何還會罹患生殖道惡性腫瘤?劉偉民認為應和當年手術的完整度有關,一旦手術未將所有子宮及卵巢等組織切除乾淨,殘留的組織粘黏在腸壁或骨盆腔壁上,並獲得血流源源不斷供應養分而愈長愈大,最後即有可能變性為惡性腫瘤。
劉偉民再三提醒婦女,即使已做子宮及卵巢的全切除手術,也不能掉以輕心,至少每三年仍要做一次子宮頸抹片及內診等婦科檢查,以確保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