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多位專家、學者投書,對政府收購政策提出針砭,只是農業問題不應聚焦在收購問題上,農業癥結在於農戶單位耕種面積過小、農村從業人力嚴重外流、年齡老化、農民所得偏低、產銷失調再加上政府長期的漠視,最後淪為政客用錢收買的利用工具。
行政院在此時宣布從明年第一期稻作起,對稻榖收購價格每公斤提高兩元,這當然是選舉考量,只是這項措施對農民的實際收益的確是有幫助,此舉可以提高糧商的計價基準,提高收購價格,站在農民的立場實在沒有反對的理由,只是農業政策應該總體檢驗,不應淪為政黨利用的工具,我們不期望馬英九蜻蜓點水式的long stay能為台灣農業帶來新風貌,更不奢望謝長廷所謂的幸福經濟,會對農業政策投以關愛的眼神。
農政單位,官界、學界不能只待在辦公室裡看問題,不能把他國動輒數百公頃大面積專業經營的成功經驗硬生生移植到國內平均每戶經營面積不到一點五公頃的小農身上,而是要深入了解問題癥結。
當世界各國都在尋找替代能源時,(生質能源bio-energy,美國現是用玉米提煉酒精,未來可能開發工業用地瓜來提煉、巴西是用甘蔗),能源仰賴程度百分之九十九點九的我們卻還在坐以待斃。
農民要硬起來,有影響力的人基於良知也應站出來呼籲兩大黨總統候選人,要提出具體可行的農業政策,只有真正關心農民的人才會關心台灣,否則都是空談,騙選票。
蔡木章(台中市/醫院管理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