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需具國際觀的「世界人」 拘泥正港台灣人 違背國際思潮
宏仁集團董事長王文洋與十八個小黨在報紙刊登廣告,指國民黨已拒領公投票,為防國家陷入藍綠惡鬥,動盪不安,呼籲民進黨政府延辦公投。
公投紛擾多時,選民胃口盡失,延辦可以讓人民、國家思考:台灣現在最重要課題是什麼?
國內新車銷售量二年內銳減近四成,創近二十年新低;經濟不振,又見有力證據。此外,外交部長黃志芳趕赴非洲友邦馬拉威,為傳聞斷交進行實地了解。這些近日的事實,再度凸顯:窮國無外交。但民進黨政府可有遠見思及於此?
搞入聯、搞法理台獨與提振經濟,何者是台灣當務之急?
民族主義盛行於十九世紀末至二十世紀中葉,主要在於被殖民國家脫離外國統治而獨立,有其歷史背景。但二十一世紀的現在,傾全國之力搞族群分裂,搞民族主義運動,合乎世界潮流嗎?
蒙古獨立以來,一直依靠前蘇聯的扶植,一旦蘇聯瓦解不再挹注經濟,立刻陷入貧窮困境;因此一九九五年以來,在羨慕內蒙同胞的富裕之餘,一直有國會議員提議「回歸」中國。而比利時的荷語區、法語區長期不合,去年六月國會選舉後,一直無法組閣,至十二月才成立臨時政府,暫時結束無政府狀態。因為國民遊行呼籲團結,不希望國家分裂。貧窮的法語區民眾更明白:「一旦分裂,法語區經濟將立刻停擺,可能淪為第三世界。」
中華徵信所調查台灣的跨國大企業,發現全球布局腳步不但未停歇,反而愈加積極。跨國集團的「企業帝國」超越國家界線,恐怕是現在、未來的國際發展趨勢。許多企業也強調,二十一世紀的人才需求是具有國際觀的「世界人」。
歐洲人口老化、生育率降低,結果吸引東歐、中西亞移民。九○年代以來,大批穆斯林進入歐洲,人數約二千萬,在法國就有六百萬人;美國的情形亦然。這種情形下,還主張民族主義,或如台灣強調「單一民族國家」,憂心外勞、外籍新娘增多,會使「正港台灣人」減少,這種思維無疑與國際現勢、世界思潮相違背。
亞美尼亞是個小國,卻是團結的國家。美國境內有一百四十萬亞美尼亞裔人,三十年來積極遊說,去年終於促成美國認定九十年前曾遭土耳其「種族屠殺」。以色列這個「彈丸強國」在伊斯蘭國家環繞下屹立不搖,因為猶太人是「經濟強權」,以色列的遊說團更是所向披靡。
現在不是搞民族主義的時代了。台灣要繼續以過時的觀念搞入聯公投、撕裂族群,還是要優先拚經濟,讓「企業帝國」遍布全球,成為「彈丸富國」,在國際上真正有發言地位?
李仁堅(台北市/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