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食農教育的實踐

 |2022.01.08
5874觀看次
字級

立法院經濟委員會日前初審通過《食農教育法》草案,除了明訂政府、學校等機關應優先採用在地生產的農產品,或是以在地農產為主要原料的食品之外,還強調應該要培養均衡飲食的觀念、珍惜食物、減少浪費等。

「食品改良」與培養均衡飲食觀,較少為人注意,事實上,台灣長期具備優異且創新的食品改良技術,透過食改不但提高食材的風味和吸引力,也為台灣爭取到不少國際友誼。

隨著營養觀念及人口結構的改變,食品改良的方向必須有所調整。最明顯的例子就是有關水果甜度的高低,近年來的健康觀念已經有了很大的改變。

衛福部的飲食指引建議民眾一天要吃二到四份(每份大約是拳頭大小)的水果,這使得民眾的水果愈吃愈多,還有不少人用水果取代正餐,以為可以達到減肥的效果,卻往往發現愈減愈肥,甚至引發慢性疾病。

台灣是水果王國,各式水果多元豐富,經過多年的食品改良,水果不但形色俱佳,且愈來愈甜,深具賣點,很多店家在販賣水果時,最常強調的就是「包甜」、「不甜退錢」等,吸引消費者購買。

而營養學家都再三提醒,水果太甜對健康不利,尤其近年來罹患糖尿病的國人愈來愈多,年齡更有下降的趨勢,國人應該要減糖。因此,有農業專家建議,台灣水果的食品改良應該去掉過多的甜度,即使是略帶酸澀甚微微的苦味,也應該盡可能維持,不要讓過高的甜味蓋過這些特殊的風味,因為各種味道綜合起來,可以創造更豐富、更多層次的享受,也可以減少國人攝取糖分,降低罹患糖尿病的危險因子和引發胃食道逆流、脹氣等疾病。

隨著台灣進入高齡社會,基於保健的理由,過去在食品改良過程中特地除去的部分蔬果特質,也應該重新再「找回來」。例如苦瓜的苦味、大黃瓜表皮層的絨毛和細刺等,因為消費者不喜歡,過去曾透過食品改良技術予以降低甚至消除,殊不知,從食物的機能來考量,這些瓜果天然所擁有的特質,其實都具有特定的「食療」效果。

例如,苦瓜的苦味來自其白色內膜,而這層內膜裡面含有葫蘆素,具有很好的抗氧化能力,不但可以幫助消除疲勞,還可以減緩老化,可說是大自然給高齡者天然的禮物,如果以食改方式削薄了這層白色內膜,就降低了苦瓜消炎、抗老的效果;同樣的,帶刺的大黃瓜有清熱利水、解毒消腫的效果,當疲累口渴、身熱煩渴時,食用這種大黃瓜就可以得到很好的緩解。

透過人為育種或食品改良方式,改變了部分蔬果的形體特質,往往也等於是降低甚至剝奪了這些蔬果的機能,非常可惜。

「醫學之父」希波克拉曾提出「食物即是良藥」的觀念,意思是,食物的營養才是對人體健康最有用的藥品,換言之,選擇正確的食物攸關人們的健康。因此,近年來,「機能性產品」已逐漸成為優先發展的農作物,以推動所謂的生物經濟學,台灣的食品改良應該要進行「二次革命」,去掉過多的人為改造,回歸蔬果的本來面貌、回應新的健康理念,這才是實踐食農教育的正途。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