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社記者彭日鏡新竹報導】寒流來襲,民眾紛紛以現代科技電熱器來取暖,不過鄉間仍有老年人以傳統燒木炭的火囪(火籠)取暖,兩手撫著竹編的火囪,直呼好暖。
火籠,就像今天的電暖器一樣,只不過電暖器必須藉助電力,而火囪則在圓盤的瓦缽盛放木炭來取暖,這種早期農村社會取暖工具十分盛行。
對民俗文物頗有研究的洪敦光表示,火囪還有一個鮮為人知的功能,那就是早期傳統婚嫁時,女方必須準備一對火囪當作嫁妝,除了取暖外,亦是取其「興旺」、「熱呼呼」的象徵意義。
曾經從事編織火囪技藝的詹姓業者表示,從選竹、剖竹到編織,均憑手藝編壓穿繞而成。竹料以三年生為宜,竹子選定後,先編架織篾,除了提把外,編織時先由底部開始,依序循向火嘴、握柄、籠身到底座即告完工,通常編一只需時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