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散失海外模式標本232筆 21種未尋獲 期三年內建立資料庫 利學者研究
【本報台北訊】中央研究院為尋找流落海外的台灣魚類模式標本,邵廣昭率領的研究團隊,足跡踏遍世界各地博物館,翻遍資料,希望三年內建立完整資料庫。
邵廣昭是中研院生物多樣性中心研究員,他的團隊查出自一八六八年到二○○七年間,散失在海外的模式標本有二百三十二筆,有二十一種尚未尋獲,包括台灣國寶魚櫻花鉤吻鮭。
邵廣昭說,蒐集散失在海外的魚類模式標本,不僅可回溯台灣魚類研究的歷史,更可累積未來研究的資產。因此,透過國科會第二期數位典藏計畫的「國際數位內容整合與合作」子計畫,希望將散失在英、美、日、德、澳洲、瑞典等地的台灣魚類模式標本數位化,其中包括標本照片、基本資料、所在地,以及早期的分類文獻等圖文資訊。
在「一個都不能少」的理念下,邵廣昭率領的研究團隊,為找到散失在各國博物館中的台灣魚類標本,足跡踏遍世界各地。邵廣昭說,這些存放在國外的台灣魚類標本,可能已要不回來,也不見得能夠出借,「但標本的影像、資料一定要回來台灣」。他說,當完成所有標本數位化後,便可有效保存這些標本及其物種的特徵,「對國內生物的系統分類學研究是很重要的」。
邵廣昭解釋,「模式標本」,是發表一種新物種時所根據的標本,其中「全模模式標本」尤其珍貴,是後續比對是否為該物種的最標準依據。由於台灣歷經殖民時期,早年有許多外國人士在台灣採集動植物標本帶回母國,其中有許多是屬於第一次發現的台灣物種「模式標本」,像是台灣魚類研究最早記錄的的台灣石(魚賓)、革條副鱊等。
再加上台灣至今沒有「遺傳資源法」,不能杜絕外國人士將採集到的標本攜離台灣,造成學者如果要研究台灣過去發表的魚類物種,有時候須千里迢迢,前往世界各國博物館去檢視標本,相當費時且浪費資源。
他台灣的魚類研究,在一八六八年就有初次紀錄,當時英國駐台首任領事史溫豪,就開始有系統採集研究台灣各種動物標本,並由大英博物館購買典藏。透過搜尋國際上主要的魚類相關資料庫、各博物館的館藏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