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保健》脂漏性皮膚炎改善法

蘇聰明 |2008.01.02
2543觀看次
字級

天氣轉涼,又是脂漏性皮膚炎的好發季節。臨床發現,只要天氣稍有變化,或是長假後第一個上班日,即有不少患者就醫,以便為那惱人的皮屑及紅斑,尋求改善之道。

脂漏性皮膚炎,是一種容易反覆發作的皮膚病,好發於十八至四十歲的成年人。發生的原因眾多,包括神經系統和某些內分泌功能障礙,急性和慢性細菌感染,嗜酒、多吃脂肪和甜食、維生素B缺等,都可能造成皮脂分泌過盛的現象。

這類患者,常發生在皮脂分泌過盛的脂漏區,如頭皮、前額、眉弓、鼻唇溝、鬍鬚部,並可自頭皮開始,向下蔓延至頸部、腋下、前胸、背部及腹股溝等部位。

就傳統中醫而言,會出現脂漏性皮膚炎,是因內有血熱、外感風邪、或腸胃積熱、蘊於肌表所致。常因季節變換,就學及工作壓力、睡眠不足、過度勞累及情緒緊張,免疫力下降引發或導致病情加重。

在中醫來看,此症有乾性有濕性。乾性是陰血不足,肌膚濕養引起,濕性為風熱燥邪蘊阻於肌膚所導致,依照中醫學理,乾性宜涼血潤燥,濕性宜清熱化濕,不能因此病以熱症居多,就一味地投以過於寒涼之藥。

透過辨證論治,此症分二種類型,如皮膚乾燥、脫屑且伴有瘙癢、脫髮、口乾及排便乾硬的現象,多屬血燥體質。皮膚出現紅斑糜爛、油膩性脫屑結痂,並可併有大便稀軟、拉肚子及腹脹等症狀,則屬濕熱體質,診斷時必須查明原因,才容易達到療效。

臨床上,治療此症常以「脂溢湯」為主,再視個人狀況,添加藥物,如血燥體質者,可加當歸、首烏、白芍、生地、丹皮以增強袪風清熱、養血潤燥的力量;濕熱體質者,可加白朮、薏仁、茯苓、茵陳以加強健脾利濕,清熱止癢作用。

另外,在皮膚局部塗抹「青黛膏」或用「去屑湯」煮水洗頭,也有改善病情的療效,抑制表皮細胞過度增生。

治療期間,患者生活作息應維持正常,並減少壓力,不要太過勞累,保持身心穩定,及少用刺激性強的肥皂洗滌。

飲食方面應避免接觸油膩及刺激性食物,多吃清涼的食物,如藕節、絲瓜、冬瓜、白蘿蔔、大白菜、綠豆、苡仁、梨、西瓜等。

(本文作者為高雄市新復興中醫診所院長蘇聰明)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